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人無信不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 明心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裏,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一諾千金:形容諾言可貴,不輕易許諾。(語出《史記》季布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話一出口,就得信守然諾,千金不易。

古人有高道德標準下的心法約束,所以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自然的將眼光放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後代子孫,一心為後世子孫樹立榜樣。也因為這樣,所以這些美德能流傳千古、世代沿襲,而維持中華五千年道統於不墜。下面是幾則古人以誠信為本的故事:

徐少漁是錢塘人,光緒庚寅八月初,他向彜齋借了一百圓銀幣,沒有立借據,只口頭約定一年以後如數償還。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漁中暑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際,他躺在病榻上一直喃喃自語:“還錢的時間快到了,我如果死了這怎麼辦啊?”其妻聽後對他說:“你現在重病在身,醫藥費都花很多了,而且你借的錢也沒有借據,所以沒有履行約定的必要了,你就不要愁了。”

徐少漁說:“他因為相信我,所以才沒要借據,我怎麼能自己不守信用呢?”徐少漁最後讓妻子將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兩件狐裘拿去賣了,共賣了九十銀圓,又從別人那裏借了十圓,這才在約定的日期如數償還給了彜齋。沒過幾天,徐少漁的病痊愈了。

清朝年間,天津有個回民叫穆香甫,以買賣大豆為生,家中接連幾代都很富有,他因真誠厚道而受人敬重。有一年,穆香甫生意失利變得非常困難,與他有來往的票號錢莊,因為他的誠實厚道,都寬限他可以第二年再清償欠債。穆香甫自己卻不答應,他說:“我只知道欠了人家東西,就一定要如約償還,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信用不可丟失,我們穆家從來就是這樣的。”隨即將家中很多東西都變賣掉,然後如約還清了欠債。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命人制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三十萬直撲祁山。面對兵多將廣、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命令士兵占據險要地勢,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鬥可能隨時打響。

蜀軍長史楊儀認為,前幾次興兵,軍士疲勞,糧草補給困難。建議分兵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二十萬之兵,只領十萬出祁山,駐紮三個月之後,再由另十萬替回,循環相輔。這樣則兵力不乏,然後徐徐而進,可得中原。諸葛亮認為這正是長久用兵之法,遂采納該計,兵分兩路,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違限者按軍法處治。

轉眼間一百日期限已到。楊儀入帳告知諸葛亮:“丞相原本令大兵一百日一換,今期限已到,漢中兵已出川口,領頭的八萬該先換班,前路公文已到,只待會兵交換。”諸葛亮說:“既有令,就即刻執行。”眾軍聞知,就各自收拾準備啟程。

誰料風雲突變,正在此時,報馬仔忽然稟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幫魏兵助戰,去襲擊劍閣;司馬懿自己親自率兵來攻鹵城了。蜀兵一下子全都驚慌失措。楊儀等蜀軍將領紛紛向諸葛亮進言:“魏兵來得甚急,丞相可將換班軍留下退敵,然後再回。”

諸葛亮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而且蜀兵該返家的,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門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再三強調,不作更改。即傳令叫該換防的兵士,當日便行。

此令一下,全軍去留將士都萬分感動,該返家的紛紛要求留下參戰,留者紛紛表示效死殺敵。該還鄉的蜀兵都說:“丞相待我們如此恩重,我們願意暫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

諸葛亮說:“爾等該還家,豈可復留於此?”眾軍皆要出戰,不願回家。誠信動天地!諸葛亮緊要關頭堅守承諾,致使士兵們人人奮戰,個個爭先,士氣高昂,只待臨陣對敵。

西涼人馬遠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剛想紮營歇息,沒想到丞相帳中一聲令下,蜀兵一擁而進,兵強將勇,以一當十,雍、涼兵抵擋不住,往後便退,魏軍大敗。司馬懿也被迫引軍撤退。

諸葛亮出城犒賞三軍,收聚得勝之兵,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失盡民心。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

諸葛亮一生以誠信為本,敬天重德,而為後世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