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不恥下問”與伯禽趨跪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甘露

中國古代晚輩見長輩要行跪拜之禮,現在有的學生向老師討教完問題,告別時說:“有問題我還要向您請教,我會不恥下問的。” 好像是說老師比自己低一樣。

“不恥下問”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孔子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衛國大夫,是一個聰明好學、非常謙虛的人。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特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文”是其謚號),後人尊稱他為“孔文子”。

子貢問孔子:“故問衛大夫孔圉有何善行,而得謂之文也?” (孔圉做過什麼高尚的事,得到‘文公’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勤奮好學,如果有不懂的事情,都會向人請教,哪怕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虛心請教,不會因此感到羞恥,這是他的美行,所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

“不恥下問”後來作為成語,是指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而覺得不好意思,形容虛心好學。

這裏有兩點需要註意:

第一,“不恥”是“不以為恥”的意思,不是“不知羞恥”的意思。

第二,成語中的“下問”的“下”字表示著一定級別的含義。所以,“不恥下問”通常指學問大的人,或者職位高的人虛心好學,一般不適合於來說自己。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把“不恥下問”用錯了,弄得場面非常尷尬。說自己“不恥下問”,有貶低別人的意思,好象是說人家比你差了。因為自己不懂向人家請教,就不能說“不恥下問”。所以千萬不可亂用“不恥下問”,否則把人家得罪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 “不恥下問”說的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敬畏的精神與謙卑的心態。

古代有一個伯禽趨跪的故事:西周初年,周公有個兒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見周公三次,被父親痛打了三次。伯禽不明白父親為什麼打自己?就去問商子。商子讓伯禽去看山陽面的橋木,陰面的梓木。伯禽看了後告訴商子說:橋木仰著生得很高;梓木俯著長得很低。商子就對伯禽說:橋木好比父親,梓木好比兒子。伯禽再去見父親時,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稱許他受了君子的教導。

古代晚輩見長輩要行如此之禮,何況向他人請教學問,更要謙虛謹慎。當然現在不要求給老師行大禮,可是也不能亂用成語鬧笑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