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藝術與人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孫書香無畫處皆成妙境
留白,也稱“余玉”,是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表面意思就是預留空白。留白並不是空無,而是無物勝有物,無畫處皆成妙境。
南宋馬遠的畫,一般只畫一角或半邊,其余都是留白。《寒江獨釣圖》中,一漁翁垂釣於一葉小舟上,小舟載於煙波之上,整幅無一滴水,卻讓人感到滿幅水汽,方寸之畫竟有空遠浩渺之境。
在長幅的《華燈侍宴圖》上,馬遠將景色分三部分:三分之一寫實;三分之一朦朧虛景;三分之一完全留白。如果去掉留白,這幅畫的意境就沒有了。
山之巔或山腰處的“空白”,可以喻指空靈的浮雲或迷霧,山腳下的“空白”,可以喻指渺渺水域或無垠之塵壤。一幅畫面的不同“空白”,與不同實景相配,便可以產生不同的喻指。
中國畫中“留白”的處理,也會使畫面“氣韻生動”。畫中空白穿行於畫中空間,形成了“氣”,氣連屬、運轉畫中的空間,帶出一股回旋而不隨意旁泄的動勢,使畫面仿佛有了“呼吸”一樣,這就是氣韻生動。
說中國畫是“散點透視”,其實還是用西方概念套中國畫,因為中國畫主要是寫意不寫形,沒有“透視”的概念,也不是用“對角線”或“對角構圖”能概分析的,這是另一套審美系統了。
畫面右下或右下角這個位置,是人視線習慣的落點,在《易經》中被稱“亥”位,如果把中國方塊漢字看成一幅畫,其間的疏密流走,最末收筆處也常常是向右或右下,這是氣收局“呼應開合”之處。
李迪的《楓鷹雉雞圖》,踞於左上枝頭的鷹,俯窺右下方的一只雉雞,急速逃竄向“亥”位而去。從左上至右下方,整幅畫用一個“氣勢”,造成了懸念,使畫面充滿張力。
中國畫的“留白”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宇宙觀,“白”是“無”、是“虛”,落到畫面上,便是“無中生有”的“虛景”,有無之間,虛實相生,如同太極八卦的陰陽黑白圖,世間萬物的生發變化與循環往復,都在其中了。
留白的人生
“留白”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深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
留白更像一種中庸之道,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這是古人認為的人生最好狀態。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從某種角度上,也是為人處世的留白。
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才能不可傲盡,鋒芒不可露盡,有功不可邀盡,得寵不可恃盡,有理不必搶盡,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余地於人,留些後路於己,便是無聲的成全。人與人、人與事之間多一份留白,可進退自如,達圓融練達之境。
發稿: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