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朱穎姝身為一名志在恢復傳統文化的神韻舞蹈演員,為了能夠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並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我閱讀了一些中國古典美學文獻,以豐富自己對中國古代審美的認知,讀後我對什麼是真正的美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首先,我覺得真正美的藝術一定是可以啟迪人的正念、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古時的藝術創作大都以天地、神明、自然為主題,如上古時期的詩歌舞樂,大都是歌頌神明或用於祈禱的,雖然現在已看不見也聽不見那些氣勢恢宏的歌舞了,但從留下的文獻中仍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古時人對神靈與自然的敬仰。還有很多巖石上、山洞裏雕刻的神佛仙女的畫像,如敦煌壁畫、樂山大佛等,使當今的人都嘆為觀止。
而儒家和道家思想則是以樸素為美。如莊子在《天道》中說:“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孔子也說:“繪事後素。”我認為這是追求真的一種表現,因為樸素是最原始的狀態,也是最真實的一種表現,所有的絢爛繁華只有在平淡素白的基礎上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如今世界上的繁雜多樣勾起了人對事物的欲望和執著,掩蓋住人樸質的本性,使人看不到自己的真念了。對於藝術家來說,只有當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標準升華上來的時候,才能夠創造出使他人升起正念或提升道德的藝術作品來。
《莊子》中記載有一段孔子與一名漁父的對話,孔子問漁父何謂真,漁父答道:“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不管是音樂、舞蹈、還是繪畫、雕塑,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一個藝術家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窗口,從而感染到其他人。
在《國語·楚語上》“伍舉論臺美而楚殆”中有這麼一句話:“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
這個美的概念中有一個“和”字。古人認為和的意義很重要,其中包含了中庸之道,即不能過亦不能不及,也包含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唐太宗皇帝說:“正者,和之謂也。”一個藝術家必須要有一顆不偏不倚的公正之心,方可達到“和”的狀態。
《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大美之中有中和的境界在,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美的藝術是能夠使各個領域的人都能欣賞並得到教化,可是要達到這種程度的美也是極其難的。一個藝術家不僅要有一顆明亮透徹的心靈,也要有四通八達的眼界,才能夠創造出出神入化的藝術作品。
當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審美的概念存在著些許的差異,可是整體上對於普世的美的認識是大致相同的。而對普世美的認知與人的道德觀念卻一定是密不可分的。古時的人,他們對於藝術的追求,對美的渴望,就像是對信仰一樣的崇高。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塑像,體現人體完美的黃金比例和矯健的身形,那是因為他們把人體看作最極致的藝術的表現。而中國古代則以不重外表而看重內在修為的精神內涵貫穿於整個民族文化中,其展現出來的是更博大精深的藝術境界。
然而,現代人對美的認識和追求與古時的人差異很大,現在的人往往因為尋求刺激和物質上的欲望而不能領會美的真意了。唯有遵循正統的文化,人們才會發覺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發稿: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