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故事(四)取義(5):舍生而取義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義”與“仁”的關系甚為密切,所以“仁義”二字經常並稱連用。“義”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義”是指道義,即行為是正義的或符合道德規範的。在古代,“義”還常常與“利”相對而言。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認為,在“生”和“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而取義。”劉翊,字子相,是東漢潁陰人,為人重義守德,家中世代產業豐足,經常救濟他人而不願他人報答。 劉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陳國有位叫張季禮的人要到遠方趕赴喪禮,不料遇上寒冰,車子壞了,所以停滯在道路上。劉翊見到後,立即下車,將自己的車子給了張季禮,而且沒有說自己的名字,騎上馬便走了。張季禮猜想他可能就是傳聞中重德重義的劉翊,事後他專程來到潁陰,想要將車子還給劉翊,可劉翊知道後關上門,讓人說自己出去了,不同張季禮相見。
劉翊堅守自己的志向,一直不肯屈從朝廷的任命。後來接受了潁川太守種拂的任命,擔任功曹,因為在一件關系種拂生死福禍的事情上幫了大忙,所以種拂要舉薦劉翊為孝廉,但劉翊推辭了,正直的他恥於利用這種事來獲取功名。
後來發生戰亂,當地的郡縣發生饑荒,劉翊努力救濟那些缺糧斷糧的人,靠他而活下來的有幾百人。總之,鄉裏宗族中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和救濟,他總是全力幫助救濟。
漢獻帝(劉協)遷都西京後,劉翊被舉薦為計掾,後來因為立了功而被皇帝特地下詔任命為議郎,調任陳留太守。劉翊將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寶全部分給了他人,自己僅留下車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關幾百裏地後,劉翊發現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劉翊於是用自己的馬換了棺材,脫下自己的衣服將死者收殮了。
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認識的一個人在路上窘困饑餓,劉翊不忍心丟下他,便將駕車的牛又殺了,用來解除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勸阻他,劉翊說:“見死不救,這可不是有志之士。”後來,劉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饑餓而死。
見人有難,能夠傾其所有予以幫助救濟,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神傳文化中講的“舍生取義”吧!
發稿:2017年6月19日 更新:2017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