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傳統文化故事(三)行仁(3):六尺巷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安徽桐城有一長百余米寬兩米的小巷,名“六尺巷”。據《桐城縣志略》記載:張文端公(即張英,清代名臣,桐城人,官累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老家旁有空地,後來空地被鄰居吳氏砌墻占用,兩家爭執不下。張家人傳書到京城。

張公批詩於後寄回,云: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也禮讓三尺,“六尺巷”便成了這條小巷的名稱。

無獨有偶,遼寧的遼陽有個“仁義胡同”,講的也是類似的故事。清代乾隆年間,遼東才子王爾烈在京城為官,曾任翰林院編修、內閣侍讀學士等。一日王爾烈忽接到老家書信,拆開一看,方知鄰居趁他不在家,強占兩家中間的院墻。家中因此與鄰人發生爭執,遂捎書來請他出面說話,以讓鄰人退縮。

不久,家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回信,裏邊卻只有一首打油詩:

千裏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動往後退讓一丈遠,鄰人也不甘落後,也往後退讓一丈,於是中間出現了一條兩丈寬的胡同,成為來往行人的過道,這條過道就是現今遼陽城裏翰林府旁邊的仁義胡同。

“六尺巷”、“仁義胡同”不僅故事類似,連詩句都幾乎相同。類似的故事,不僅發生在東北、安徽。在京東平谷老城,也有條仁義胡同。故事的內容遼陽與“仁義胡同”相仿佛,而故事的主角,是倪尚書的親戚。倪尚書就是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的倪光薦。

如果仔細考證各地方志、民間傳說,肯定還會發現更多類似的故事。 在今天講究競爭、金錢至上的中國社會,這種得理還讓人的寬容與謙讓,恐怕已經不為今天的人們所熟悉了——尤其當人們已經熟悉中共高官們為謀私利而憑強權拆毀無辜民眾的住房,隨意打壓民間信仰的時候。

其實,在中國正統文化被中共系統破壞之前,寬容與忍讓在幾千年的文化承傳中早已是中國人生命的一部份了,它是“仁”,是“義”,還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