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修煉文化

古代修煉故事:劉禹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梅松鶴

劉禹錫,字夢得,是與白居易同時代的唐代著名大詩人和文學家。

劉禹錫是洛陽人,出身於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貞元九年考取進士,任監察禦史等職。由於他不滿當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現實,以致多次受貶、仕途坎坷,同時他一生生活不幸,他結婚九年後便喪妻,對他感情上的打擊很大。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豁達的胸襟,他沒有自甘沈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世事的變遷和宦海的沈浮。他的《陋室銘》流芳千古,讓人在世俗的喧囂中感受到心靈的那份寧靜: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除了是一位大詩人和文學家外,還是一位修佛之人,他的修煉路和他的人生一樣坎坷。開始他對佛教的認識比較淺,甚至把佛教與養生相提並論;他不同意陶淵明拋官歸隱之舉,認為在官場中也可逍遙自在。他是個勤於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感官所及範圍,無法看到更高層次的理。因此在他的《天論》三篇裏不接受“因果報應”和“天人感應”的理,而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說法,認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數而越乎勢”。這也反映了他放不下自己的 “遠大政治抱負”,希望時來運轉,還有大顯身手的機會。這也為他自己在修煉的道路上設下了一個極大的障礙。

但劉禹錫畢竟是個有佛緣的人。在他48歲時有過一次夢遊的經歷,受到神人點化,明白了許多道理,特別對以往自己給自己制造思想障礙感到後悔,並因得到點化而深感幸運,這在他的文章《問大鈞賦並序》裏有記載。他一生中有過很多佛門中的朋友, 甚至有來自日本、遍訪名山而又悟性極高的僧人。他和這些朋友在一起談經論道、研講佛理;有些高僧講的超常的經歷,使他漸漸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認識到單靠常人感官無法理解更高層次的真理。

有一次到一高僧的山房留宿。禪房高入雲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練。白天燃香聽僧講道,晚上聽到山林中猛虎嘯吼,秋澗裏巨龜長鳴,令人膽寒。但坐禪者觀心入靜,各種音響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禪師知他求名的心太重,為使他出迷而讓他看到玄關開啟,體悟到不可言狀的理,明白了人世間這個身體不足為貴,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礙,並產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

劉禹錫另一方面的生活經歷也使他修佛之心漸趨穩定。由於他是有名的文學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門中人請他寫一些碑銘、塔記之類的文章。他曾為禪宗六祖慧能寫過第二碑,其中有“……無修而修,無得而得;能使學者,還其天識;如黑而迷,仰見鬥極。”的認識;在為牛頭山融大師新塔寫的塔記中,他記述了這位高僧曾經坐在石室之中,運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湧出泉水,從皚皚白雪中生出蓮花,制伏了一條巨蟒,以及群鹿都來聽他講法的種種異象。他還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記述到,在這位高僧坐化以後,火化而得舍利子,晶瑩如珠者竟有幾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們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從和州罷官返洛陽,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人在揚州相逢共飲。席間白居易贈他一首詩,對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為自己的類似經歷而嘆息。白居易在詩中說,“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對於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贊揚,劉禹錫寫了一首酬答的詩。他在詩中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他不為自己厄運而悲,能為他人成功而喜,對世事變遷和宦海沈浮表現了十分豁達的胸懷。到公元836年劉禹錫遷升為太子賓客以後,他和白居易更是往來頻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們合稱“劉白”。白居易晚年修煉很認真,把交遊、宴飲都取消了,連劍佩等玩物都收拾起來,甚至酒也戒了,經常就是焚香打坐。有一次白居易持齋一月修禪,齋滿後劉禹錫寫詩贊揚。白居易認真的修煉態度對劉禹錫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積極影響的。

隨著真修而來的是體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詩的引文中說,“……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詞……”,可見他的修持已到了較高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