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風範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明心網】王翺,字九臯,河北鹽山縣人,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雖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以身作則,表率群臣,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為官任事公心可鑒
據《明史》記載:王翺任吏部尚書,以“用賢報國為己任”,他深知任用官員賢與否關系到國家的治與亂,從不拿手中權力做交易。對權勢者的一切請托,他都“毅然拒之,辭色俱厲”,所以在其任職期間,“門無私謁,權勢請托不敢行”。他薦官以品德為先,往往徹夜挑燈詳閱,唯恐不慎。每次選拔官員,如因皇帝召見,便交副職代理,他回來雖晚,也抽空認真審閱,唯恐選擇不當。他奉行“論薦不使人知”的原則,向皇帝舉薦人才或選拔官員皆出於公心,從不希望得到被薦拔者的報答。在任多年,所選官吏,很多都成為賢能名臣。
景帝因王翺文韜武略功勞,封其為“吏部天官”,王翺家人都很高興,他本人卻沈思不語。原來皇帝還給他封地,賜他一匹駿馬,讓他揚鞭打馬,跑到哪裏就歸他占有。王翺不想因自己封地給百姓增加負擔;不從,又屬抗旨不遵,忤逆犯上。他徹夜未眠,次日,他備百丈長繩,騎著禦賜駿馬,來到常年寸草不生的鹽山大堿窪,命人楔一鐵橛,用長繩拴上馬韁,那駿馬圍著鐵橛飛跑起來。老百姓見了不知幹什麼,便問差役,差役說:“王天官讓跑馬揀 ( 堿 ) 地哩。”百姓知道後都非常欽佩,此後鹽山東邊一塊方圓不到二、三百米的堿地,被人們稱作“天官地”。
位高權重廉儉自勵
王翺為人忠厚,註重名節,對於錢財更是“淡然無欲”。他鎮守遼東時,曾與某位監軍共事,兩人相處很好。後他改任兩廣總督,臨行前,這位監軍以四顆西洋明珠相贈,王翺堅決不收。監軍執意相贈,他哭著說:“這些明珠不是受賄所得,而是先皇所賜,我得了八顆,現將其中一半相贈作為紀念。你本來就知道我並不貪財啊。”王翺只好收下,但卻把這四顆明珠縫在披襖裏面。後來王翺奉命還朝掌吏部,這位監軍已死,王翺找到其後人,拆開披襖,將裏面的四顆明珠轉送給他們,只見原來的封印依然如故。
王翺雖手握重權,又深得皇帝的信任,但對自己要求卻非常嚴格,生活十分簡樸。皇帝賜給他不少金玉束帶、錦繡衣服,但他總是“自奉儉素”,穿著普通舊衣服,以至出門在外,人們竟不知他是一位朝廷大官。他住的房子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非常破舊。景帝一次微服在街上行走,有人指點說,那座破舊的宅院就是當朝吏部尚書的家。景帝目睹此景,心裏很是受到震動,回朝後下令為他修建了一座房子,可是王翺仍堅持住在舊房子裏。
以身作則嚴於治家
王翺的清廉不僅表現在忠於職守上,還表現在治家有法上,對家人要求也很嚴格。他有一個女兒,嫁給在京郊做官的賈傑。王夫人經常到京郊接女兒回家省親,每當這時,女婿總要埋怨:“嶽父是吏部尚書,親掌官員升調大權,把我調到京城如振落葉一樣容易。還哪裏有這麼多麻煩。”女兒將此事告訴了母親。一次,王夫人婉轉請求將女婿調入京城,王翺當即大怒,說道:“以權謀私的事今後不要再提!”王夫人和女兒、女婿再也不提調動的事了。
王翺的孫子王輝因恩蔭而入太學。這一年秋試,王輝也想一試科場,以圖金榜題名。他對祖父說:“我想參加秋試。”王翺聽了嚴肅地說:“你確有真才實學,我怎麼能埋沒你的才學?可你的書底兒我還不知道嗎,若遇到糊塗主考官,你考取了,勢必埋沒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而妨礙了貧寒學子的仕進之路。可你卻強所不能,僅僅為了博取功名。”王翺制止了孫子此次應舉,並叮囑他:“你現在首先要做的是紮紮實實學習,培養德行。堂堂正正,名副其實才是七尺男兒的本色,才能讓人覺得至尊崇高!”
王翺一生清正自守,循禮守法,謹慎而獨善其身,秉公任事而廉樸為官,他的事跡為人稱道。歷史上的清官、好官歷來受到人們的敬仰,是因為他們擁有仁者無畏的浩然正氣,擁有推崇道德和愛民的理念。
發稿:2009年5月12日
更新:200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