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各地老百姓怎麼樣過“七夕”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曾穎

【明心網】“七夕”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由窮文人編來安慰窮小子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成為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們在炒遍了洋節之後,已開始重視這個節日了,因為這個節日中,鵲橋、聚會、愛等符號都很容易使消費主力群體的人們認同。

和所有文化概念一樣,“七夕”這一概念也是由許多可以具象化的物質符號構成的,七夕傳說中,喜鵲搭成的橋;老牛皮制成的飛行衣;牛郎挑著兒女的籮筐;織女的金梭,這些東西都沒有超過產生這個神話的生活土壤,它們在凡俗生活中都是有原型和出處的。

“七夕”除了是愛情節之外,也是中國傳統中待字閨中的女兒們的節日,也叫“女兒節”,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人的手“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女孩兒們在這一天,總會找她們心目中最巧手的織女討要些巧手的技藝,於是,這個節日又叫“乞巧節”。

“乞巧”也是可以物化的。不同的地方,乞巧的方式和所用物品都各不相同。大多數地區,乞巧時都離不開針,這大概是因為農耕時代女人的巧大多與針織有關,因此,在這一天,少女們總會用盂盛上水,將針漂到水中。以針在水中的影子和姿態判別女孩們是否手巧。

在膠東地區,至今還有七夕結七姐妹的傳統,針和線自然是她們聚會的主角。她們圍著針和線,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織女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她們對女紅手藝的在意,由此可見一斑。

在山東榮城,七夕之前流行做“巧菜”,女孩兒們在酒杯中培養麥芽,以長短判定巧拙。另外,她們還會在這一天做巧花——也即是用面制做出各種帶花的面食。

在廣西一些地區,七夕最重要的物質是水,當地民俗認為“雙七水”能消災除病,因此,總要用壇子封存一壇,以備後用。

當然,對於善於用味覺來判斷生活的國人來說,在“七夕”,吃是肯定不能缺位的。在這一天,很多講究的人家,都會讓女兒們來做“巧食”,雖然也只是常見的餃子、面條、油果或餛飩。但別小看了它,這極有可能就是長輩們的一次考試。而在這一天,民間的糕點鋪也不會閑著,他們會做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用以送人,好討個口采。

這一切,因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實在而逐漸遠去了,這不能不讓人有一種悵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