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博士的探索之路(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思網】(大紀元記者梁蕓采訪報導)來自馬來西亞的吳賢斌(英文名:Greg;音譯:葛雷)從小就是老師和家長心中的優等生,在以28歲的年紀就掛上牛津大學的基因學博士頭銜後,更是讓人對年輕的他刮目相看。然而,帶著科學家光環的他並不是只會做科學研究,對生命起源孜孜不倦的探索更是引領他走進了修煉的道路,並找到了人生的真諦。一個頂尖大學出來的科學家為什麼會對有些人眼中的“迷信” 產生了興趣呢?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進他的生活,為讀者一解謎團。
優等生的科學夢
葛雷自小就成績優異,考試總是名列前茅,讓他成了同學心中的英雄,同輩人對他總是有一份崇拜的心理。不用說,好成績也使他理所當然地成為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寶貝。再加上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就獨得長輩的厚愛。可是,“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成長環境也無形中使他養成了驕傲的性格。
從中學時代開始,葛雷就註定與科學結下不解之緣。在同齡人還在無憂無慮的玩樂時,他已經對科學產生興趣,尤其是生命科學,他開始思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生老病死的過程。為此,他常常自己一個人跑去圖書館閱讀百科全書,並立志成為一個科學家。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在中學畢業後離開家鄉,獨自去首都吉隆坡求學。身處大都市的繁華之中,第一次遠離家人的葛雷孤身一人面對著陌生的環境。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葛雷對科學的向往,他仍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在以全A的優異成績從A-Level(相當於大陸的高中)畢業後,為了與夢想更近一步,他決定去大洋彼岸的英國留學,開明的家人雖有不舍,卻也全力支持。在收到諾丁漢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他開始在英國最好的基因學系之一攻讀他認為最基本的生物科學--基因學。
在葛雷全心全意地準備來英國留學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刻,他也許沒有想到,來到英國確實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走向牛津大學之路

牛津求學生涯
到了英國後,他為自己起了個英文名字—Greg (音譯:葛雷)。在英國,朋友都以葛雷來稱呼他。問起名字的來歷,他靦腆地表示,這是他以前崇拜的一位基因學尖端人物的名字。取同一個名字,當然是也想像自己曾經的偶像一樣出色嘍。
在諾丁漢大學的幾年裏,葛雷在濃厚的學術環境裏如魚得水般汲取知識,他的勤奮刻苦以及從事研究的能力令他受到導師的關註。畢業後,在導師的鼓勵和支持下,他計劃申請攻讀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繼續深造。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葛雷透露說,當時壓力也挺大的,因為競爭很激烈。那麼最後能在眾多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有沒有覺得很自豪呢?聽到記者的問題,葛雷只是表示:“我倒是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諾丁漢大學時,我的導師是一位非常傑出的科學家。我在他的實驗室裏培養了對基因組穩定性研究的興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就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背景資料,結果在面試時都派上用場了。所以,面試的導師對我非常欣賞。”
抱著為人類解除疾病痛苦的理想,葛雷在牛津大學選擇的研究課題是“癌癥抑制基因如何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旨在探索癌癥的起因。
與劍橋大學一樣,牛津大學也實行學院制。一個學生除了需要被大學接受之外,還需要自己申請加入39間學院之一。大學負責學生的學業課程及考試,而學院則負責照顧學生的日常需求,是學生住宿、休閑、補習的場所。葛雷選擇了牛津最大的研究生學院—伍弗森學院(Wolfson College)。
![]() 伍弗森學院 | ![]() 伍弗森學院 |
與其它歷史悠久的學院相比,伍弗森是一所新的學院,建於1965年,位於牛津市中心往北兩公裏處。與其它聚集在市中心的學院不同,伍弗森周圍的環境十分優美,葛雷表示,這也是當初吸引他來這裏的原因之一。
伍弗森學院坐落在徹維爾河畔上,是唯一一所擁有撐桿船泊位(Punt Harbour)的院校。校舍的對面,即河的另一邊是一片廣闊的原野。每逢陽光明媚的日子,整條河就成了撐桿船的天下,很多學生都喜歡來這裏享受輕松的時光。在這裏住宿,可以擁有一份仿若鄉間田園的悠閑。
與許多牛津學子一樣,葛雷當時每天都很環保地騎著自行車去實驗室,有時間還會去參加有趣的科學講座,每逢周末,則喜歡去圖書館借書來看,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那麼美好。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裏,葛雷卻越來越不快樂。
初識法輪功:轉變人生觀

走上修煉之路
“我是學西方科學出身的,所以對無神論與進化論可以說是深信不疑。我那時真是覺得生命的目的就是為私的,‘適者生存’就是我的生活標準。”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葛雷在生活中為了個人的利益與別人去爭、去鬥,傳統的道德標準早就被他拋到了腦後。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相反,他覺得活得好累。
“雖然一直以來接受的都是西方的現代科學教育,可我的成長環境卻是篤信中國傳統醫學的。像我的家人、朋友啊,很多人都接受中醫及草藥治病,而且效果還不錯。所以我對中醫治病的原理也很感興趣。”
“那時,有好一段時間,我的消化系統一直不好,肚子總是感覺很脹,有時還會痛。試了好多種治療方法,但都沒什麼用。”葛雷經常到牛津公共圖書館去看書、學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在《大紀元時報》上看到了介紹法輪功袪病健身功效的文章。“當時抱著一種試一試的想法,就自己上網,從法輪大法網站上下載了《轉法輪》來看。”
“我還記得那是2004年11月,”葛雷仿佛回到了那個時刻,“當時看完一遍之後,真的是整個人生觀都變了。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對生命的疑問。我認識到原來人是可以這樣活的,並不需要去爭去鬥,多好!我明白了人先天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做人的目的是返本歸真,通過修煉—修‘真、善、忍’、煉功打坐,就可以改變身體的本質,返回先天的本性。”頓了一下,葛雷繼續說到:“我覺得那真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我每天都會煉功,有時間還會繼續讀李老師其他的著作。”
發稿:2008年2月8日
更新:2008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