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請人給予方便稱為“借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明心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借光”已經是很普遍的禮貌用語了。比如進出擁擠的電梯、火車、公車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請別人讓路時,總是會客氣的說一聲“借光”,含有打擾別人,請別人給予自己方便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要使用“借光”來比喻呢?
據載,“借光”一詞典出《戰國策.秦策》。戰國時代,秦國大臣甘茂因遭奸臣讒言構陷,所以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前往齊國避難。甘茂一出函谷關,就遇到蘇代,他問說∶“您聽過江邊年輕姑娘的故事嗎?”蘇代回答說∶ “沒有聽說過。”甘茂接著說∶“在江邊有許多年輕姑娘,其中有一個姑娘家境清貧,買不起燈燭。其他姑娘們因而嫌棄她,就聚在一起商量,想把她趕走。當這位家貧無燭的姑娘要離開時,她對姑娘們說∶‘我因為買不起燈燭,所以常常先到,我打掃屋子,鋪設坐席,你們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點余光呢?如果給予我一點余光,又能對你們有什麼妨礙呢?我自以為對你們是有幫助的,為什麼非要趕我走呢?’姑娘們商量後,認為她說的有道理,就讓她留下來了。”蘇代聽了便明白甘茂的處境,後來就引薦他到齊國,不久齊王就賜他為上卿,留他在齊國了。
“借光”除有請他人給予方便外,也用來比喻憑藉他人地位、名聲或榮耀而獲得利益。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上載:“久聞世兄才品過人,所以朝廷仿古征辟大典,我學生要借光,萬勿推辭。”及清朝鄭燮《十六通家書小引》:“板橋詩文,最不喜求人作敘。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為可恥。”
另外,請求別人指引路的方向時,也可以使用“借光”。如《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公子這番不是前番了,下了驢,上前把那人的袖子扯住,道:‘借光!東莊兒在那邊兒?’”@
發稿:2008年10月30日
更新:2008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