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信仰漫談

靈魂,為什麼不朽?

——文藝復興思想劄記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劉軍寧

【明心網】人類最古老的信念之一就是靈魂與靈魂不朽的信念。據信,靈魂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精神實體,是能感知,能思維、有夢想的精神存在。根據這樣的信念,人是由肉體和靈魂構成的有形復合體。健全的個體是靈魂與肉體的完美組合。靈魂是人的本質,也是人的尺度,是不朽的精神實體。它掌控人的肉體,賦予人以自我意識。易而言之,人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堆器官的組合,而且是精神的存在,是道德的存在。從這種意義上講,靈魂與靈魂不朽不是科學,而是信念。

正是靈魂把人與非人、活人與死人區分開來。死亡為什麼讓人恐懼?因為靈魂脫離肉體,不再能夠指揮肉身。依然活著,但是失去了靈魂,那便是“行屍走肉”。關於靈魂的信念意味著,人不僅僅是自然的造物,不僅僅被動受命運的擺布,而且是自主的精神存在,他不僅被創造,而且參與創造,有能力探索發現真理。人類追求真理的本能潛藏於人的活的靈魂之中。

正是靈魂把人變成介乎神與獸之間的生物存在。人的神性把人與禽獸區分開。沒有神性,人與禽獸無異;沒有動物性,人是無異於完美無缺的神,連人間煙火都不食。靈魂是人的神性的載體。道不朽,靈魂亦不朽。肉體為有形之物,其存在是有限的;靈魂為無形之物,其存在是無限的。所以,靈魂是不朽的。

人是使用肉體的靈魂

對靈魂的猜想和留住靈魂的念頭,最早出現在埃及。法老們為了不讓靈魂沖出肉身,特地在死後用布把肉體包裹起來,制成木乃伊,以求通過確保肉身不朽來實現靈魂與肉體的永存。對靈魂與靈魂不朽的探討在古希臘就已經很流行。在那裏,早有了對靈魂的探索、與靈魂的對話和靈魂不朽的信念。在荷馬時代,靈魂被看成是一種與肉體相聯系又獨立、且超越肉體的精神存在。在古希臘的悲劇中,主角必須探索、追問自己的靈魂並與其對話。古希臘哲學中最輝煌的亮點之一無疑是其靈魂不朽的學說。由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創立的靈魂不朽學說認為,靈魂與身體並不是兩個相互對等的部分。靈魂就是生命,是靈魂給了身體以生命。沒有靈魂的身體是沒有生命的。柏拉圖甚至給人下了這樣的定義∶人不是別的,只不過是使用肉體的靈魂而已。

靈魂與靈魂不朽學說的貢獻在於把人類的視野從“物”、“肉體”縱深拓展到“精神”、“靈魂”,認識到靈魂才是人的根本,是我們軀體無形而永久的占據者,並左右著我們的軀體。這種觀點後來被基督教哲學所采納,並影響了一代代的哲學家。在希伯來的傳統中,與在希臘傳統中一樣,靈魂是至上的。個體的靈魂生而不朽,並有自由意志的稟賦,也有犯錯與犯罪的潛能。耶穌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自己的靈魂,那麼這個人會有什麼收獲?猶太教傳統主張尊重每個人身上的神性,認為主宰自己的人比主宰邦國的人更偉大。

到了意大利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靈魂不朽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遍關註。文藝復興時代是關註此世的時代,但也是一個追求不朽的時代。縈繞在文藝復興時期思想者心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靈魂為什麼會不朽?文藝復興及其那個時代的思想者都關心靈魂,向往不朽,追求個人的價值與尊嚴。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理想進一步光大了靈魂不朽的信念,樹立了“不可征服的個人”的形象,這一形象在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上體現得最為突出。從靈魂不滅出發,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強調個體的榮光、個體的理想與成就,使得個人從與社會和自然的紐帶中脫穎而出。個體由此被發現,也由此誕生。有靈魂的人才是多姿多彩的。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自稱為人文主義者並被後人譽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說,除了靈魂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贊賞。不朽的靈魂並不再被看作是關押肉體牢籠中的“囚徒”,不再是關在肉體之籠中的鳥,而是激活了肉體生命的精神存在。靈魂投入身體只是在做一次短期旅行。它知道那不過是永恒旅程之中的一段路。

肉身不朽,還是靈魂不朽?

中國人對不朽的追求由來已久,但是對靈魂不朽的探究,卻少有所聞。甚至,只有對肉體不朽的追求,沒有對靈魂不朽的追求。在不承認靈魂不朽的社會,對靈魂追求,被悄悄地置換為對肉體不朽的追求。在信奉靈魂不朽的國家,我們則看不到任何追求肉身不朽的嘗試,沒有被膜拜的水晶棺。在專制國家,最高統治者手中的權力越大越專橫,就越不擇手段地遮蔽每個個體的靈魂,不承認靈魂,更不承認靈魂不朽,自己也越向往肉身不朽。

中國傳統非常關註現實世界的苦難,卻甚少關註這種現世的苦難與不朽的精神世界的相互關系。中國人在習慣上對靈魂及其所在的精神世界是冷漠的。一位信奉靈魂不滅的西方人發現,傳統的中國人隨時樂於接受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接受一個沒有心智的靈魂,接受一個沒有生命的心靈,接受一個沒有緣由的秩序。(見明恩溥《中國人的素質》)。孔子率先垂範,國人不願意對精神世界,更不願意對靈魂做深入的探求與追求。連自由主義者都不例外。探討過不朽問題的似乎只有胡適一人。然而,他探討的依然不是靈魂的不朽,而是個人功業的不朽。文人所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不是靈魂的不朽。對不朽功業的追求,其目的是為了給身後留名,為了讓人們記住他和他的功勞。結果,個體的生命成了(帝王及其統治機器)建功立業的手段。靈魂不朽這個話題就從未真正進入過中國人的視野。中國傳統的視野還僅僅停留在物質世界,沒有真正進入人的精神世界。今天似乎已經沒有人願意用靈魂不朽這樣的問題來煩擾自己。相反,人們把目光幾乎全部集中在現世的快樂上。不朽,這個曾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現在卻幾乎已經完全被遺忘,已經看不到追求不朽的努力。“靈魂”只出現在輿論宣傳中,“不朽”只出現在悼詞中。當“唯物”絕對壓倒 “唯心”的時候,個人的精神世界就擠占得沒有立錐之地。失去了精神世界,失去對靈魂與靈魂的信念,個體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價值、自由與尊嚴

身體,是個體靈魂的殖民地

然而,我們的生命來自靈魂。靈魂與靈魂不朽是追求個人生命價值的產物。沒有對靈魂的思考,就無法證明個體的價值與尊嚴。在不朽的靈魂中,個人以一種獨特的形式繼續存在。所謂靈魂不朽,就是每個個體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追尋靈魂不朽的人們一旦覺醒起來,勢必要掀翻那追求軀殼不朽的肉身。每個人的身體不是少數人權力的殖民地,而是每個人個體靈魂的殖民地。

靈魂的不朽與人的尊嚴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內在關聯。因提出並闡發“柏拉圖式愛情” (platonic love)而著稱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人文主義思想家,柏拉圖學園(the Platonic Academy)的靈魂人物費奇諾(Marsilio Ficino, 1433-1499)認為,靈魂的不朽是靈魂學說中最根本的組成部分。他斷言,沒有靈魂的不朽,人就與動物無異。的確,沒有靈魂,哪有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個人不僅是生物存在,而且是精神存在。有了這樣的精神存在,精神戀愛才有可能。的確,戀愛不正是靈魂的碰撞嗎?靈魂的不朽正是人的卓越之處。不承認每個人擁有靈魂,就是不承認每個個體的價值、自由與尊嚴。不承認靈魂不朽,就是不承認個人的永恒價值。對不朽靈魂的否定就是對個體的尊嚴、信仰、個性與價值的否定。在一個社會秩序中,靈魂沒有位置,個體的尊嚴與價值就沒有位置。

我的靈魂是我身體的船長

靈魂是永恒的。因為在相信靈魂不朽者看來,靈魂是以超驗秩序(道)為依托的。靈魂作為一種精神存在,向死而生,與道同在。不朽是人及其靈魂的神性決定的。我們個體的生活,每一部分,每一時刻,都屬於不朽的自然與宇宙,因而也是不朽的。人的靈魂和因通向超驗的道和宇宙的永恒秩序而不朽。

中國人對靈魂是有感知的,並為此發明了大量與魂魄有關的成語警句,但是始終沒有安排肉身與靈魂進行深度的對話,沒有追問靈魂是否不朽。文藝復興藝術大師達芬奇曾試圖用坐標方格試圖在人的頭蓋骨素描上標出靈魂的實際位置。他在自己的筆記本裏寫道∶ “所有的屍體都被解剖過了,我卻沒有找到一個東西,就是靈魂。到底靈魂在哪裏?”雖然他沒有找到結論,但是這也是在探究靈魂。在中國未曾聞過有這樣的好奇與探究。

正像劉再復、林崗所發現的∶中國文化缺乏叩問靈魂的資源,中國數千年的精神世界便顯示出一個根本的空缺∶缺少靈魂論辯的維度,或者說,靈魂的維度相當薄弱。只有鄉村情懷,沒有曠野呼號。中國數千年來,一直處於鄉村時代,所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作家,尤其是正宗的詩歌、散文作家,其作品的基調都是鄉村大背景下的人生感嘆。有現實人生的“法庭”,沒有靈魂的“法庭”。(見“引入信仰之維”一文)文藝也許有其他使命,但是,偉大的文藝作品的根本使命卻是探究個體的精神生命,不朽的靈魂。沒有這樣的作品,就沒有中國的文藝復興,就難有個體靈魂的覺醒。

社會的狀態取決於每個人靈魂的狀態。每個人靈魂中的價值序列與現實政治秩序中的價值序列有高度對應性。自由與尊嚴在個體的靈魂中占據什麼樣的位置,它們就在現實政治秩序中落實到什麼程度。政治秩序所體現的價值序列不過是國人靈魂中的價值序列的綜合與再現。靈魂中秩序是井然有序的,現實中的秩序就也是井然有序的。美德在靈魂中地位崇高,在現實才會處處可見。自由在每個人的靈魂中居何位置,在現實中就居何位置。靈魂中有自由,現實中就有自由。所以,不僅要問自由在現實的政治秩序中有什麼位置,而且要問自由在靈魂中的價值序列有什麼位置。這意味著,中國所面臨的政治秩序的改造與重建,在本質上是靈魂中價值秩序的調整與重組。這兩種秩序是高度互動的,它們並不完全同步,可是又不能彼此分離。由此可見,靈魂與靈魂不朽的信念是有政治意涵的。靈魂不朽與理想政體和政治生活也是高度相關的,以至於托克維爾把靈魂不朽是美國憲政民主政體的精神基礎。他在《論美國的民主》說出了這樣的話∶政府能使靈魂不朽論受到人民尊重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政府在行動上每天表明,它也相信靈魂不朽。

靈魂是人對自身的信念。沒有這種信念,就沒有個性的人。隨著個體靈魂覺醒時代的到來,個體將不再是他人思想的載體,而是有獨立靈魂的自主個體。任何一種信念都是有後果的。靈魂不朽的信念也是有後果的。靈魂不朽所要確立的觀念是∶我是命運的主人,我的靈魂是我身體的船長。我只為追尋我的靈魂而活著。我的靈魂為我而不朽。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的文藝復興,就是每個個體要回靈魂、重建自我、確立個體信仰的進程。

原載∶《民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