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君明臣賢的齊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變革和發展的黃金時期之一。在這一時期,齊國先後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和“戰國七雄”之魁。君明臣賢是使其長期保持政治清明、思想活躍、經濟繁榮的首要原因。

齊國的昌盛時期主要是在姜太公、齊桓公、齊景公、齊威王、齊宣王主政的時期。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開國軍師、齊國的始祖,是齊國稱霸爭雄的奠基者。他文韜武略,智勇兼備,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根據《史記》,他在協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於營丘,稱為齊。太公在齊地,“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由此奠定了齊國霸業的基礎。

到了齊桓公時,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雄才大略,重用曾與其有殺身之仇的管仲為國相。管仲任相期間,“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瞻貧窮,錄賢能,齊人皆悅。”由此,齊桓公傲視群雄,成為一代霸主。

齊景公是齊桓公之後的復興之主。景公善於納諫,並任用賢相晏嬰。晏嬰先後任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位國君的國相,執政50余年。他“以節儉力行重於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晏嬰常常直諫君王,“犯君之顏”而不顧。他勸諫齊景公,要言不隱過。後來,當景公聽說晏嬰死了,哭著前往探視。司馬遷在評價晏嬰時說,“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管晏世家》)。

齊威王是戰國時期在諸國中德高望重的國君。此時的齊國不僅在經濟、軍事實力上屬七國之最,而且以德著稱於天下。威王以鄒忌為相,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悉心納諫,廣攬人才,懲治奸吏,使齊“最強於諸侯”(《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其中,鄒忌諷齊王納諫被傳為歷史佳話。鄒忌聽說有一位徐公長得很美,有一天問其妻子,“吾與徐公孰美?”妻子說“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不自信,又問他的妾和客人,得到了同樣的回答。然而,當他見到徐公以後,深感不如徐公美,由此他悟出了很多道理。於是對齊威王說,全國大多數的人都不敢獲罪於國君,是因為他們或者私於您,或者求於您,或者畏於您,由此觀之,您受的蒙蔽太深了。齊威王因之從善如流,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史載,“初令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聞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戰國策•齊策》)。

齊宣王是齊國後期的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以廣納賢士、善聽諍言而聞名。他仍然以鄒忌、田忌、孫臏和田嬰為將相,並善聽諍言和喜好遊辯之士。先後傾聽過顏蜀、田過、王鬥、閭丘茆、香居等人的忠告和諍言。如王鬥進諫,“宣王因趨(快步)而迎之於門。”王鬥直譏宣王之弊端,宣王由怒而思,由思而向王鬥謝罪,“寡人有罪國家”。“於是王鬥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戰國策•齊策》)。

明君與賢相之間的關系雖然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明君是關鍵。一般的情況是有明君才有賢相,有英主才有良臣。如姜太公“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史記•齊太公世家》)。再如晏嬰,他事君三代,雖然都是殫精慮國,但是治績不一。賢相良臣常有,明君英主實稀。國君,以任賢容能為英,以舉綱善斷為明。大臣,以盡心竭力為賢,以揚善救弊為能。

(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