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情深義重的鄭畋和西門思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曉晨 整理【明心網】古人十分註重仁義道德,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會信守諾言,所以有「一諾千金」的成語。而且古人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說受到他人的恩惠,應該想著回報,不能忘恩負義。《太平廣記》中就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末年,鄭畋和西門思恭之間註重仁義的事跡。
文公鄭畋,字臺文,唐朝時官拜侍郎。鄭畋的父親鄭亞,曾任桂管觀察使。鄭畋在桂州出生,所以小名叫桂兒。當時西門思恭任監軍,朝廷有昭書,讓西門思恭去京城。鄭亞在北郊給西門思恭餞行,自己覺得年紀大了,因此想把鄭畋托付給西門思恭,便說:「將來你如果能照顧桂兒,我在九泉之下也不會忘了你。」說完淚如雨下。西門思恭則記住了鄭亞當時的托付。
後來西門思恭做官做到神策軍中尉,鄭亞已經死了。西門思恭便派人將鄭畋帶回來,收養在家中,當時鄭畋還沒有成年,西門思恭十分喜歡他,待他如同自己的甥侄,並且請老師教導他。
鄭畋長大後官拜將相。正值黃巢侵入長安,西門思恭逃難到終南山。鄭畋以家財重金召募勇猛的人去尋訪西門思恭,找到後奉養在家中,無微不至地侍奉他,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最後,西門思恭終老在鄭畋家中,鄭畋將他安葬在鳳翔西崗,四周的松柏全是他親手種植。
幾年後,鄭畋也去世了,也安葬在西門思恭墓地的近邊。其它官員修築了兩座墓以祭奠他們。人們沒有不落淚的,都十分敬佩他們二人的仁義。 @
發稿:2004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