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尋找回家的路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在茫茫的紅塵之中,我們漸漸迷失了,我們的心靈被禁錮,變成了欲望的奴隸,整日為尋求耳、目、口、身的刺激而喪失了自我。我們失去了真正的快樂,整日沈迷於無盡的欲望之中而無法擺脫。心靈上的空虛使我們萎靡不振,道德上的無知使我們形同豬狗,難道我們就這樣走過匆匆的一生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是告訴我們:人不同於禽獸是因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義之心”。試想,如果我們失去了這些人之本性,而只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那我們與每日只知尋吃尋喝的豬狗何異?我們該警醒了!我們要振作起來,我們要奮起,我們要尋找回家的路!

欲尋歸路,須問來路;欲要治病,先尋病因。

精神的漸漸淪落,道德的逐漸喪失,這時候的我們,就象得了重病而急須救治。而這“病”是如何來的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被汙染了,心靈被細菌病毒入侵而腐蝕了。反應到言行上,就是道德敗壞、見利忘義、欲望無盡,使我們失去了“智”,無法明辨是非了,再也看不清事物的本來。

但人心靈的腐蝕決不是突然的,它有一個過程,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的,這也是最為可怕的!舉例來說,古人云:“麻木不仁”。是說心已麻木,對這個“仁”已經沒有知覺了。那麼人心的“麻木”是如何產生的?打個比方:一個有良知的少年看到一個惡人作惡行兇殺人,此時在他的心中受到重重的一擊,悲伶不已,義憤填膺,急欲懲惡揚善。當他第二次看到惡人行兇,依然有如此心。直到第三次、第四次、五次……漸漸地似乎這種感覺不是那麼強烈了,這就是在不知不覺中,他的惻隱之心已日減,反之邪惡之念與日增。而當他看到一百次、二百次……,他的“感覺”漸漸已經徹底喪失,此時對邪惡再沒有痛恨,對良善再無伶憫。良知已喪失迨盡,甚至自己殺人作惡,其心靈也不會稍動。悲夫!此為因麻木而致不仁也。

知道了麻木的原因,那我們也就知道了怎樣使麻木之心恢復知覺的方法。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說人因耳目的熏染,而導致人心善惡的變化,染濁則為濁,染清則為清,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漸化的。今因我們的心靈因染濁而致黑,必要用清水沖洗之(染清)才能復為純白。這裏要明白一點:心雖是善惡之根本,但耳目也是善惡之關鍵。任何的“清水”、“濁物”都是由耳目進入心田的,我們只有把握住了這個關鍵,才談得上“明善復初”,找回我們的良知本性。方法是,我們的耳目要親近善的信息,遠離不善的信息。老子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正是此意。又好比人之中毒,必要先切斷外之毒源,然後再清身內之毒,方可治愈,否則,藥和毒並納,是永遠也治不好病的。

又古云:“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凈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忍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我們要時常以善行來扶助心靈,要以事跡來感化自己的心靈,要在逆境中鍛煉自己的心靈,要堅強自己的意志,要去掉爭強好勝之心而能容人讓人。要時常反省自己的缺點,做到每日三省。要讀聖賢之書以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如此近善離惡,我們已汙濁之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得明徹,正所謂“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

(道德回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