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忍耐也,謙讓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說來,社交過程中產生什麼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分”,多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這樣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

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站在歌德面前高聲喊到:“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面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惱和怒。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既為自己擺脫尷尬難堪的局面,順勢下臺,又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同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霧散雲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復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贊美。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間有些小矛盾而發生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夠“委曲求全”、豁達忍讓,就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從而維持和諧的氣氛。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斤斤計較、互不相讓,只會使大家都得不償失。當然,能夠忍讓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堅韌品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