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荒野是人類的根基--讀《尋歸荒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華新

【明心網】面對“尋歸荒野”這個問題,感到這本書對於遠在東方的我們來說或許是有些陌生,因為《尋歸荒野》這是一本有關美國的自然文學綜述和評價的書,也是由於對於這本書所提倡的對於自然回歸問題,是目前人們普遍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尤其是現在當我們面對春天的沙塵暴的時候,好象從來沒有過的一種感覺是,我們現在對於自然狀態的感觸,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了渴望。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自然文學也許會在新的世紀不僅是在美國要獲得新的發展,同時會證明不僅是美國對自然文學特別重視,而在自從有了地球日之後的全球各個地區的文學創造也將會出現新的生機,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感到我們的生活與土地的關系是這樣的親近,因此當我們面對梭羅的綠色文字時,我們或許一經感到了他所說的那句話的感情是多麼真摯和是如何從內心發出的--“大自然是我的新娘。”

從對土地的重述中,可以先來感觸一下大自然文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必要和重要性的認識。

它的必要性表現在,對人類生存的歷史的重新打量,這似乎是一個真正具有歷史發展觀的一個視角,當我們的目光去尋視美國的荒原和在這個土地上出現的自然文學以及流派和作家的時候,我們感到美國的自然文學是以自然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這是獨特的美國自然和人文景觀所產生的文學,對於生長在東方的新世紀的文學家和文人學者也將會產生影響。因為,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是經過了無數前人的開拓而存在的,於是我們就想去發現荒原的野性之美,就想去挖掘荒原的野性之美,因為我們的心靈在浩蕩的荒原之野,會得到一種來自原生態的那種感覺,那種對大地處女地的肆意洋溢的開發中也有精疲力盡之後的那種勞作的酣暢感。

17世紀,歐洲的第一批移民到達美州新大陸時,在上帝賜給的心得伊甸園中,他們“所面臨的是一幅沈寂的風景,一片沒有被歌唱的土地,這便產生了美國人對於以謳歌大自然為主題的文學,從一開始就形成了某種張力的存在:一方面,美國人面對土地感慨萬千急於歌頌它的壯闊美麗,豐饒深邃;另一方面,這片一望無垠的土地,卻沒有自己特定的主題歌手。

二個世紀後,美國的文藝復興的思想家愛默生開始了對大自然的呼喚,而在19世紀美國才有了《草葉集》的作者惠特曼,而他的作品在開始問世時,就註定要讓這部作品成為“土地之歌”,而這部詩集不僅是屬於美國的,而更是屬於美州大陸,而這些也就成為“美國的荒野文學”。

它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和土地有關的,因為西方的文學傳統,人們對於土地、景物、自然的寓情抒懷是把人與之割裂的,而美國文學是與自然融為一提的。對思想行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文學的散記,以及對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文學,無不讓人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因此,以自然為主題的書籍,美國已經出版了幾千種,而且在美國的高校對於自然文學的研究和課程,不僅是讓無數的美國青年有濃厚的興趣,而且一些碩士博士論文的題目就是取材於自然文學。歌頌美國的土地,成為人們對於這片沈寂大地的一種心情和開創的期待,因為這片大地所孕育的不僅是生命的熱情,還有大自然和人類之間關系的一個見證。因此,歌頌美國的土地並且以之來追求精神升華的美國作家成為美國文學獨特的風景。美國文學批評家默裏,在《自然文學論叢》追憶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說,自從1978年4月22日第一個地球日以來,一種曾經鮮為人知的散文體--自然文學--日益穩定地發展逐漸得人心。到1992年,它已經成為美國文學的主要流派,它同時也是美國文學中最令人激動的領域。”

在書中作者也許是出於荒野與土地的包容性與時代性,是完全一個全新的角度,對美國自然文學的重新感悟,也是作者試圖對美國自然文學這一流派的源起、發展、與現狀進行宏觀把握和系統的論述。按照作者的說法,它是以代表人物作為橫坐標、以時代劃分為縱坐標,以不同的時代的文化背景為烘托,從而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美國文學的畫面。

對於本書對美國自然文學的劃分,作者分為七個部分,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導言《重述土地的故事》是對美國文學的概念、淵源、發展過程以及現狀的簡述,而由於作者對於美國文學的知之甚少,以及受到翻譯作品數量的限制,我們對美國文學的自然流派的了解不多。比較多一點的了解還是對於愛默生、梭羅、惠特曼等作家,對其他的一些作家了解的較少。但是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的閱讀方式和我們所要了解的那些文學史是不一樣。因為這個時期是相對獨立的一個時期,而且這和美國的歷史是接近的。因此從心裏就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閱讀本書的時候我自覺不自覺地馬上就會產生一種對於我們生存大地的思考,而且是當我看到真正具有原始風貌的景地時,就能感到真正來自於大地的思考才是具有力量的,因此對土地的重述。就象戴維.默裏所說的那樣--土地有自覺不可抹煞的故事,但是必須由真誠的作家來閱讀和重述。

我想如果要是對閱讀有點挑剔的感覺的話,那麼我認為你在通覽之後一定要花點力氣,仔細讀讀第五章《孕育與土地之中的和諧之美》,因為這一章向我們描述了自然文學在20世紀蓬勃發展的狀況,而我所感到的新鮮則是包括了對土地倫理觀的形成,作家的位置感和對土地親近感,仿佛是對於土地原有的那種情感的現在方式被作家找到了而已。因為美州這片深邃的和寧靜的大陸本來就在那兒存在著。現在我們在以開拓的眼光和勇氣面對新的荒原的時候,土地給予我們的新激動。因為就像萊昂所說的那樣在20世紀以前,自然文學所思索的重點,是自然與自我和個人與思想之間的關系,而在20世紀後,自然文學則開始展示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人類與生態的和諧。而且美國的自然文學作品給予我們的新感觸是,我們在一個新的時代開始的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的新復興,因為土地和人類關系的融化化,是更加地無法離開土地,而且因為土地的開拓和後工業時代的發展在破壞了荒原的原生態之後,土地的倫理觀念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這一點作者的闡述是簡潔的--20世紀自然文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其一,它包括的不僅有文學中對美的追求,而且還有對土地、對自然界倫理觀。也就是是從美學的角度來描述人類與自然界所存在的一種倫理關系。

其二,它格外重視位置感。土地的支撐點,也是自然文學流派的一個精神的支撐點。

尋找荒野的意義,對於我們肯定是從宏觀角度的視野比較多,因此它的意義就超出了僅僅是局限於本書的限制,而在書中對自然新的理解和解讀方式每位作家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既然美國文學把這個時期和文藝復興以及在近年來又提到了新的文藝復興時代,那麼它就一定和美國的經濟發展有比較密切的聯系。其實對於美國文學來說自然文學的形成雖然是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是對於這一文學流派的認定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自然文學才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而且在文學的體裁上這是一種非小說的散文體,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人們對於散文的概念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大自然的懷抱傳遞人類的思考的情狀,也許只有這樣的形式是隨意的。

而且一片這樣的自然散文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就如同梭羅的《瓦爾登湖》、《散步》這樣的名篇。它對人類文明的精神食糧的提供也是和長篇巨制具有同等的作用。而這樣也對我們這些專事散文創作的文人們提供了一個認可自己的坐標。

自然文學流派的出現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和現在的經濟發展的一些特征有比較密切的聯系。

--現代工業社會對荒野的寧靜的打破,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打破,已經讓我們這塊土地人口集中,汙染嚴重,原生態的風景被破壞,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一切都具有商品的價值,而且我們同時也看到了我們這些沒有機會去一睹美州大陸的寧靜和深邃的,或許可以從中國的九寨溝的自然風景中得到關於美的領悟,而同時會感到凡是人的足跡做到之處,必然會對自然的戕害加重。為什麼我們需要遠足需要尋找靜謐,同時也說明了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和商品化的侵襲已經使得歐美在工業革命和現代文明之間迫切地需要一塊凈土,因為當人的物質生活的質量在提高之後對於心靈寧靜的需要度會增加。於是文學對自然的回歸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對於我們剛剛對現代化的進程感到了驚奇和嘗到了它的好處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感到了一種來自荒原的警示。這也是我對於自然文學的由衷的感嘆,在工業文明的喧囂到來之後,我們在已經遭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因此當我們通過這本書重新感受美國人對於自然的特殊的重視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就能夠反思我們自己。

這就是我國已經有人在為黃河和長江作傳了,但是這樣的傳記是否屬於自然文學,而且,這些作家是否是自然文學作家,還沒有專門的定論。因為在我們有一個被稱為行走的文學,這是和自然文學有一種直接對接聯系的極為相近的文學形式,但是總是讓人感到了一種被操作和一種浮躁心態在起著一種主導作用,而這些是不是和自然文學的沈靜以及全部身心的投入存在距離呢?

我倒是極喜歡自然文學的,而且在《華夏時報》的人文地理中對於我所在的這個城市進行了文人地理的發掘,但是同時我會發現,文人的地理概念的浸透不是我們能與美國自然文學相比肩的,因為真正地能夠喚起我們註意的還是那些尚未被人們註意的地方,而一旦被註意了就會遭到災難。

或許通過對美國自然文學以及流派的了解我們會被一個新大陸的有關土地的神話和傳奇的東西感到一種被人文精神所浸透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在我們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地理位置和坐標之後我們就會不停地散步和行走,然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大自然的探索和自然景象對於我們這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的關照,更多一些來自文學的探險精神。而遠不是我們現在的這種大張旗鼓的用媒體滲透的方式來展現一種社會的功利目的。也許這也是人們面對美國的國家地理之後,對中國大陸出現的《中國國家地理》如此受到讀者的歡迎感到了人們對於自己腳下這片大地的關註,而試圖在自然的地貌和文人涵蓋中了衡量一下自己心靈感觸的分量。

我在對美國自然文學流派的閱讀中對於愛默生知道的比較早一些,但是放在一個自然文學流派中對他就是全接觸,這是第一次。因為愛默生所信奉的超驗主義及其著作,他的生活和日記所反映的都是他對自然的一種特殊的感情,而且以大自然作為讀本的主張,提倡自然的理性精神等等,不僅對於稍後的自然文學作家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他的《論自然》中就把他對自然的剖析以及對大自然的態度和他的追求都反映出來了。他說“自然界的每一種景觀,都與人的某種心境相呼應,而那種心境只能用相應的自然景觀作圖解。”

然後,我們可以走進梭羅,他是愛默生的學生,他與愛默生的理性精神也不一樣,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投入遠遠超出了愛默生,梭羅在《拋灑在曠野之上的真實輝煌》這一章中首先出現的是惠特曼的一段話--“我們有室內人文的藝術家,……但卻從來沒有曠野的藝術家,如果我們要給後者註釋的話,他的態度應隨著自然的四季而變化,隨著物換星移而變化。”梭羅有兩篇散文我們至少是應該記住的,這就是他的《瓦爾登湖》和《散步》。他的名氣和《瓦爾登湖》聯系在一起,也因為他對這個湖的迷戀,使得現代人的“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有了精神的依托,而且也因此使得梭羅成為美國文學的偶像,他的精神也成為美國文學的遺產。

梭羅的意義在於他將單純的自然寫作提升到一個重要的層次,把它經營成為一個精神化的王國,他的發表於1842年的一片散文《馬薩諸州的自然史》也因此成為“自然散文現代文學形式的開端”。梭羅貼近自然的一種我們可以效仿的方式是用散步的形式走向大自然,散步對於他成為他一生中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比喻。對梭羅而言,散步不僅是一種消遣,而是一種自我凈化的程序,一種終身的職業,因為他是真正的投入到自然懷抱中的過著簡單的生活,會對一種自然現象關註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他在散步中寫成的《散步》具有“超前自然保護意識的名篇。”當然更重要的是,梭羅不僅把愛默生的理論付諸實踐,而且比愛默生超前一步。他預見到工業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世界”的觀點,正確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使他成為真正地具有超前意識的自然文學派的大師。因此,在美國梭羅也被稱為“美國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

說實話,對於美國自然文學的了解和對這個流派的理性分析,對於我來說是存在難度的,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尤其是當我們對於這本書的編排和封面等等的設計感到興趣的時候就使得我對於土地的重述和土地的倫理觀念的出現感到了先是興奮後,再就是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這也堅定了我對自然人文寫作的信心,因為在這之前我對自己的寫作--地理人文的寫作,和現在的視覺作坊的這種操作是有疑義的。因為,我們的視覺太過於關註城市市井文學,而沒有把對自然的把握給予一個更高層面的提升。

對於荒野的象征意義,它是冷漠的實體,還是熱情的精神,它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借代,這些對於一個新大陸移民來說,的確和我們這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度不一樣,但是現代文明對於荒野的破壞,卻是一樣的。於是,就不由我們不去想對於荒野的呼喚,對精神意義和特征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的探詢。“從廣義角度看,自然是非人類創造的自然環境。而從廣義角度看,它則稱為一個折射多方的萬花筒。”

自然界是復雜的,人類投註在自然中的精神和心態也是復雜的,“這種復雜多變和難以捕捉的特性,使得它極具魅力,吸引了眾多的自然文學工作者。”自然也會出現一批這樣的自然文學的大師。

讓我們走向自然關註自然,因為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人們對於自然傾註了這麼大的熱情和激情,但是現在我們對於旅遊或是這種幾乎是傾巢出動的旅遊,對非文人精神的旅遊沒有真正的進入真實的景象,就在於我們沒有真正體驗自然的心境,因此,這樣的旅遊是不是就真正地提升了我們的精神,就要打一個問號。三月的沙塵暴,讓我們感到自然和我們所斷言的這個新的旅遊季節的不和諧,而自然所期待的就是人們進入之後的和諧的大美之感,現在我們終於感到了對於自然的戕害的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類自己,而且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已經讓人類的粗野受到了懲罰。因此我們怪不得是如此的又開始喜歡荒野了,於是我們人類註定不會離開荒野。“如果說自然文學是愛默生所說的‘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那朵美麗的花’,那麼自然文學作家就是梭羅那樣對自然之美忠貞不渝的采花人。”

(《尋歸荒野》三聯書店出版程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