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水庫給渭河流域帶來的災難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周同【新生11月8日訊】今年九月,十月,渭河流域連續發生水災。給渭河兩岸的人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的損失。然而,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 3700 立方米/秒,只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卻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災。這是為什麼呢?
三門峽水電站蓄水發電,導致上遊泥沙淤積、河床擡高。一個大一點的洪水就給兩岸民眾帶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據近日中國環境網絡報道,中國水利界兩位著名老專家向中國水利部呼籲,希望三門峽水利樞紐盡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
專家認為,三門峽水利樞紐為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遊地區特別是陜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專家說:“上遊的渭河的泥沙下不來,進不到(黃河)河道,到下面來,所以渭河的河床都擡高了,渭河的河床擡高了以後,堤防修起了以後,洪水大了,(水)就出(堤壩)來了。”
遇仙河口橋是渭河防護大堤上一座非常普通的橋。由於泥沙的淤積,這座橋在 1969 年和 1974 年的時候,兩次加高共達到了6.4 米。每年的渭河水都會在河床上淤下厚厚的泥沙,造成河床越來越高。渭河逐漸演變成一條地上懸河。
三門峽大壩是黃河的第一座壩。按照規劃,黃河幹流上將建46座攔河壩,支流上建24座水庫,根治黃河的同時,帶來巨大的發電效益、灌溉效益、通航效益。
然而黃河不聽人的號令,其多沙的特性和復雜程度讓設計者始料未及。三門峽大壩失敗了。1960年9月,三門峽工程建成蓄水,一年後,大量泥沙淤在庫內,潼關高程擡高4.31米,渭河兩岸淹沒耕地約25萬畝。兩年後淤沙進一步增多,直接威脅西安。三門峽水庫後用“蓄清排渾”方式蓄水發電。可是這是以渭河兩岸生態惡化、人民生命為代價的。
黃河在河南省陜縣一帶為太行山脈所阻,以巨大的水力,沖出三路山口。後人把這三道激流沖開的口子,自東至西,稱為“人門”“神門”和“鬼門”,即三門。三門峽因而得名。又過一裏開外,又見巨石傲立於河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中流砥柱”:古籍中所載大禹“鑿龍門,劈砥柱”,說的就是它。
昔日大禹治水借神力以疏導而成。謂曰:“峭壁雄流,鬼斧神工 ”。今日人夜郎自大,以凡夫之勇斷江河生命之脈而禍及百姓。悲也。
(正見網)
發稿:2003年11月8日
更新:2003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