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成語故事:潘文樂旨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德民 整理

【明心網】成語“潘文樂旨”出自《晉書·樂廣傳》。說的是西晉年間,有一位名士叫樂廣,他善於談論,卻不擅長寫作。他想辭去河南尹的官職,卻不知該如何把辭呈寫得合情合理,讓皇上讀了後能批準他的請辭。

與他同時代有位叫潘嶽的甚有文彩,梁代鐘嶸的《詩品》將他的作品列為上品,並有“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贊語。於是樂廣就請潘嶽為他代書。潘嶽說:“我得知道你的想法,方能動筆。” 樂廣就向潘嶽講了二百句,表述了自己的志願。潘嶽極盡能事,成就了這篇辭職書。潘嶽也因此而成“名筆”。

當時的人都說:“若廣不假嶽之筆,嶽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 也就是說,如果樂廣不借潘嶽之筆,而潘嶽不取樂廣的意旨,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美文問世。

後世多以“潘文樂旨”來比喻好文章的文辭與意旨。其實這則成語故事也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如果能相互形成最佳配合,相信會無事不成的。

原文: 廣善清言而不長於筆,將讓尹,請潘嶽為表。嶽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嶽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鹹云:“若廣不假嶽之筆,嶽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晉書·樂廣傳》)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