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一棵永居異鄉的「樹」(下)
——澳籍華裔詩人翻譯家歐陽昱的故事
![]() |
【明心網】胞弟的冤死
雖然經歷過下放農村工廠的艱苦歲月,經歷過知青生涯的風風雨雨,經歷過「洋插隊」的痛苦滄桑,可當得知胞弟歐陽明是在遭受了大陸勞教所的上百種酷刑後,帶著無完之體膚、帶著殘疾之體、帶著因被野蠻灌食而造成的肺穿孔含冤離開人世時,歐陽昱依然震驚悲憤得無法言語。
「三兄弟中,我和明弟的關系是最密切的。他很喜歡藝術,也非常有藝術氣質。上大學的時候,畫畫,攝影,音樂,都是他的至愛。」歐陽昱說。
歐陽明在家鄉是有名的孝子,曾以優異的成績取得過出國留學的資格,但由於父親不希望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在國外,想留一個在自己身邊,於是偷偷地將歐陽明的通知書撕了。歐陽明理解父親的心情,於是就放棄了出國的念頭。歐陽三兄弟的母親癱瘓在床多年,由於兩哥哥均留洋海外,母親的生活完全靠他和愛人料理:每天幫母親擦身,背母親大小便,晚上還要幫母親翻身,每天忙到晚上一兩點,但他卻從無怨言。
「明弟樂於助人,開朗和氣,臉上永遠帶著笑,修煉了法輪功後更是如此。周圍的人從學校、老師到學生,沒有不說他好話的。」
然而由於堅持自己的信仰,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的3年零7個月裏,歐陽明受盡了監獄和勞教所裏非人的折磨。毒打,撬斷牙野蠻灌食,百種酷刑……短短三年多中,一個年輕力壯的健康人被摧殘至身患腎功能衰竭,肝功能嚴重受損、心臟病、乙肝、肺結核、肺穿孔、糖尿病等等多種嚴重病;精神上也遭受難以想像的痛苦:母親去世不被允許看望、送葬、妻子被迫離婚,13歲的女兒失去父親……歐陽明就這樣帶著無盡的痛苦和遺憾於2003年8月20日含冤去世。
「99年9月回國的時候,我和他睡在一張床上,他談了很多關於法輪功的事情,那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歐陽昱說,「兩年前,我太太和我弟弟都曾親自飛回武漢想看看他,但都不讓看,我弟弟在看守所外等了3個多小時,還是不讓看……明弟走前的那個晚上,我有某種預感,還打過電話回家找他,和家人商量設法辦他來澳的事。……」
歐陽昱說,「三年前,我曾勸說他移民來澳,告訴他『你到這裏來,一天24小時想怎麼練就怎麼練,沒有人管你。』他當時說是嗎,有這麼好的事。我說當然,你只要過來就知道了,聽我的話。19號那天,我打電話回去給他的嶽父,嶽父說,他想出去。你能不能幫他。我說,當然願意!萬萬沒有想到,第二天接到電話,他已經去世了……」
說到此,歐陽昱黯然無語。
藝術家的道路與生命
「我一向相信,人要做你自己相信正確的事,人應該有選擇的自由。」歐陽昱說。剛剛從痛失愛弟的打擊中走過來的歐陽昱這時看起來有些疲倦,但明眸依然有神。
歐陽昱說,歐陽明選擇的修煉道路,其實是他對自己生命義無反顧的一種選擇。「藝術家的性格和生命裏都有一種執著的東西,那是一條道路,一種選擇。比如說吧,做藝術的人周圍都是被金錢包圍著,防線很容易被沖垮,稍微沒守住防線就會被沖垮,因為藝術本身很多時候和金錢是對著來的,如果藝術家向金錢投降的話,就不會有那些傑出的藝術家的出現。縱觀歷史,諸如威廉姆•布萊克,哪怕今天他的畫能賣很多錢,但在當年誰理他?他甚至常常窮得一塌糊塗。也就是說,藝術家價值的體現,可能不是十年,甚至不是百年,有時甚至是要過一二百年後才能被認定。」
「也有人也曾對我說,一天到晚寫書有什麼意思啊,這個時代誰看書啊,我說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你一輩子不看書也沒有人管你。但是我選擇的是一條我認為值得的高興走的路,沒有任何遺憾。相反,如果因為一種什麼外在的原因要逼著自己去做什麼,而自己從內心深處卻不願意這樣做的話,我覺得才是真正的痛苦。」
「作為把思想和藝術自由看得高於一切的人,他/她在哪兒不是『徹底的少數民族』呢?! 從這一點上說,我們選擇的道路是一樣的,是搞藝術的人的生命。」(見註2)
一切冤案錯案終將昭雪
歐陽昱說,歐陽明的死,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政府錯誤政策的迫害。正如中國歷史上一切冤假錯案最終都得到或將得到平反一樣,歐陽明的冤死,一定有昭雪的一天。「在中國沒有把法輪功宣布為X教的時候,我看大家也都練得很好,也沒有人因練此而喪命的。所以真相是顯而易見的。我的觀點是,既然已經發生了,冤總會有一天要報的。我們不報,上天會報。中國所有不公平的事情,如五七年反右,66年文革,最終不都平反了嘛——盡管常常需要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89年天安門事件,今天的法輪功事件,今後也一定會翻一個個兒。我以一個普通人的信念,堅信一切冤案錯案都會反過來。」
歐陽昱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天」:
在紅色的天空之下生活久了
我常常發現我的眼睛看著天的反面
而且常常從路人的眼睛裏面看到一種渴望變天的感覺
天啊
我常常以為人們的眼睛已經就是另一種天空了
當它們全部睜開時(見註3)
永居異鄉
我和我的故國
常在電視上見面
而我未來的家園
是漂浮在空中的城堡
我沒有自己的土地
我只有一廂情願……
——摘自歐陽昱《永居異鄉》(見註4)
幽居墨爾本北郊小屋的歐陽昱,買下的那座房子,離他曾經攻讀過博士學位的那所大學只有數街之遙。
歐陽昱家中的擺設依然是典型的中國式,紅木,清茶,水墨字畫;沙發對面張賢亮送的「精氣神」字樣的書法,透著一股躍躍欲出的靈氣。然而古人故人的筆墨書香,卻揮不去詩人「永居異鄉」的感覺。
歐陽昱說,他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叫《雙性人》,或許能解釋清楚他辦的那份雜志為什麼叫《原鄉》(英文名叫Otherland):
我不知道祖國是什麼意思
我擁有兩個國家
或者
我一個都不擁有
……
我們MOTHER有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失去了M
我已經沒有了家園
我已經建立了家園
時間再過二百年
我就是雙性人的祖先 (見註5)
然而,日子仍然要過下去。
對歐陽昱來說,喪弟之痛或許今生難平,但對那曾經愛恨交加的故國,那種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家愁國憂,又是否會從此因麻木,而更覺遙遠?
而當歷史翻到下一頁的時候,歐陽家族的後人們,又將如何記載和評述這一切?
……
後記
在詩歌沒有誕生的白紙上
豎一枝黑筆
那就是你
獨樹
沒有任何憑依
和襯托
你的世界是永遠沈默的蔚藍
和一味傾斜的草地
……
我們看你是獨樹
你看我們是可憐的群體
機器文明的尤物
你卻默不作聲
綠野上雕塑的墨跡
你的詞匯中
永無孤獨二字
――摘自歐陽昱《獨樹(之一)》(見註6)
註:
2 歐陽昱,《告別漢語:二十一世紀新華人的出路?》,載於網上,網址見http://xys.3322.org/xys/netters/psi4/ouyang.txt
3 歐陽昱,「天」,《原鄉》第6期,11頁。
4 歐陽昱,《墨爾本之夏》,重慶出版社,1998,p58。
5 歐陽昱,《墨爾本之夏》,重慶出版社出版,1998,p52
6 歐陽昱,《墨爾本之夏》,重慶出版社,1998,p2。
(大紀元•副刊)
發稿:2003年10月24日
更新:200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