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標準答案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阿梅視聽媒介發展的結果之一,就是把新聞以及新聞采訪的現場越來越多地帶到我們的感官面前。問題在於,在“聽”與“看”的共時出現之後,“虛”與“實”的界限是否就一定會消失呢?在中國大陸,與此相關的問題則在於:在社會大眾已然喪失了對媒介的信任時,媒介、尤其是視聽類的媒介是如何找到出演“真實形像”的演員,從而制造出媒介產品,並以此維系媒介生存的?
如果生活在大陸,你就會知道,這種問題簡直就是杞人憂天。在媒介的公信力幾乎喪失殆盡的情況下,反而沒有人去深究“虛”與“實”的問題。媒介在塑造大眾,大眾也認可了媒介,並構成了媒介以此方式存在下去的可能及環境;媒介成了大眾揮之不去的生活背景,大眾也充當著媒介必不可少的演員。
但是,僅就媒介而言,操縱媒介的人和被媒介操縱的人,並非只是導演與演員的關系,因為他們都是在黨的陽光雨露沐浴下成長起來的,只是由於機遇所導致的革命分工不同而成了操縱或被操縱的人。他們雖然分處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即使把他們的位置掉換,他們也仍然知道操縱媒介時“該要”什麼和被媒介操縱時“該給”什麼。因為在中國大陸,不論什麼人,只要他經受過一兩次政治運動的鍛煉,或經歷過正式教育機構的培育,他就一定會知道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內於國家發展、外及國際關系等等問題的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當然不能等同於正確答案。但標準答案之於中國人異常重要。這是因為標準答案是中國大陸“政治正確”的代名詞。不知道標準答案,你就會不斷犯錯,並不斷重復地犯同一類的錯。其實,豈止是犯錯,按照中國的“政治正確”規則,犯錯與犯罪即使不是一回事,也是常常被視為同類項而予以同等處理的事。既如此,主流的喉舌媒介就不會向大眾輸出標準答案以外的答案,大眾在媒介需要其“創造”或重復標準答案時,他們也會不費周折地給出媒介所需要的標準答案。
有了標準答案,大家都輕松。什麼真相,什麼事實,什麼歷史,什麼證據,統統去它的,標準答案之所以“標準”,就是因為它的內容不會因這些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唐朝立科舉考試以降,所有掌握話語權力的人,哪個不是從官方所設定的考試之標準答案中突圍而出?對這些人而言,知道真相,不見得能得到分數;說出事實,可能招惹一身是非;考據歷史,遠水解不了近需;而拿出證據,則可能危及答案的標準,其罪過就不只是破壞標準答案本身……如是,標準答案不僅是獲得成績的竅門,更是人生之途中不斷進階的墊腳石。
把標準答案發展到極致的殊榮應該歸功於黨。是黨,利用執政地位,控制了一切社會資源,使幾乎所有的人為了獲得生存權所需的資源,不得不參加到為取得這些資源而設定的考試當中去,此亦即古人所言“為兩鬥米折腰”。無時無刻不在的考試,錘煉出了中國人非凡的應考能力,不論是紙面上的應答,還是實際當中的應考,不僅人話說得溜,鬼話也講得通。而標準答案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又使得中國人揣摩和掌握標準答案的能力有了劃時代的進化。“從娃娃抓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應試教育,使中國人從小即養成了以標準答案勝考、進而以標準答案應對現實問題而罔顧事實的思維範式。不僅如此,為了維護標準答案的權威性,中國人甚至不惜削足適履——裁剪事實以保護標準答案的“正確”。
如果不了解這些,那麼,你就會對那些在喉舌媒介的話筒和鏡頭的隨機采訪面前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千篇一律地輸出標準答案的人,產生用兩個字可以概括的情緒:絕望。當然,即使你了解了這其中的因由,你的情緒也不會好到哪去。
當年,西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曾經就法西斯的宣傳給出過一個標準答案:“謊言重復一千次就是真理。”按常人理解,這裏的所謂“重復一千次”,還是要由老戈自己或其宣傳機器來完成。這其實是比較笨的辦法。按照黨所發明的方法,黨甚至連一個字都不用說,更遑論重復,黨只消把其要說的話確定成一個標準答案,待有應考的人“主動”猜中了這一答案後,其余的一千次就都由應試者自己“發自內心”地去重復,效果豈不是更好,真理豈不是更真?
有人說“考試是一根指揮棒”。考試究竟是不是棒子另當別論,但是,應考的人在考試中追求標準答案以取得收益的主動性,會使其在得到標準答案後極力維護答案的標準,以保護自己以此為基礎的收益。對於標準答案的設定者而言,這實在是一件一舉數得的事。因之,設定標準答案和猜中標準答案,就變成了一種類似生物學上的刺激-反應。馬戲團裏的馴獸員大概精於此道。高級一點的,如生物學家,以蜜蜂作試驗,給蜜蜂點甜頭嘗嘗,並按照一定時間間隔,有規律地變換地點,這樣,幾次過後,蜜蜂總會在下一個將要放置蜂蜜的地點按時聚集。
不過,生物學家的這個試驗也算不了什麼。因為在此方面最高級的試驗早在中國古代就已完成了。試驗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稱生物學家也未嘗不可,因為古時學科分得不那麼細)、有志成為某朝第X代領導核心的趙高同志。老趙把一匹鹿牽到了大會堂(古時稱宮廷),問在場的領導幹部這個動物的名稱是什麼,有同志想當然地答到:“這還用問?是鹿嘛!”這個弱智傻冒遂被推出斬首。趙高再問,其余領導同志已意識到這是考試,於是急中生智,猜到了標準答案,紛紛指稱:“這不是馬又是什麼!”
這個有關標準答案是如何產生的偉大試驗(或曰實踐),中國人知道的不在少數。在當代中國,這個試驗還在繼續,還在出新,且規模空前。
發稿:200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