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時報:中國的“戶口”制度比種族隔離政策更野蠻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5月30日訊】 觀察家把“戶口”稱為中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中國的“戶口”制度把城市和農村分成兩個世界,以對城市近四億人的優惠,歧視農村九億人口。據華盛頓時報29日報道,安徽農村婦女韓春(音譯)的例子最能說明中國的“戶口”制度如何把城市和農村人口分開。
韓春四年前找到了一個北京人做丈夫,當時她認為自己非常幸運;但現在她感覺相反。四年來她一直為了取消自己的社會標記“農民”而努力。韓春在北京的大街上行走並沒有遭受到惡意的目光和侮辱,因為她穿著打扮都像個城市婦女。但外表不能改變她在戶口本上的二等公民地位。盡管她同北京市民結婚,韓春只能得到暫時居住許可,在北京警察打擊外來流動人口的活動中,她可能被驅逐。為了教育她的女兒,她要繳納雙倍費用。盡管她的女兒是在中國的首都出生,仍然由於媽媽是農民,女兒也被看作農村人。但是,當韓春到安徽的家鄉為女兒註冊戶口時,她發現自己的名字已經被當地註銷。
近日,山西省原平市稅務人員深入農戶,對當地農民的耕地、勞力及人均收入進行核實和調查,並到農家展開稅費改革宣傳。韓春說,“我們不屬於城市,我們也不屬於家鄉。我們成了‘黑戶’。”
中國政府正在考慮改革計劃經濟時代這種不受歡迎的遺留。公安部一名官員說,高層決策人正在起草改革戶口制度。他說,“連我們自己都承認戶口對於教育、就業和婚姻等控制太多。”許多專家學者呼籲中國改革這種“一國兩制”,他們認為取消目前的戶口制度是對農民的第二次解放。
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曾經贊揚農民誠實、單純和“能吃苦”。但毛澤東讓農民的吃苦精神發揚到極限:他領導的大躍進造成農村三千萬人死亡,並在大躍進中實施戶口制度,加緊社會控制。
中國從八十年代開始放送戶口制度。但中國城市人把一切問題對歸咎於他們的農民兄弟:從犯罪上升到失業,城市政府以歧視性規定,把農民流動人口限制在個別行業中。
發稿:2001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