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放懷送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韓德光從學校走到歷史的前臺,並擔任了主角的「五四」學生運動,是82年前一篇可歌可泣的史詩。我的感想很多,篇幅所限,只談幾點。
令人太息的是,同一歷史現象竟然大同小異地重演。不論「五四」,還是「六四」,爭取民主的鬥爭仍然停留在學生與極權專制較量的層面;北洋軍閥也好,鄧小平也罷,正如齊天大聖跳不出如來的手掌,不管學生有多大本領,始終只能在極權專制的門檻裏翻翻筋鬥而已。
「五四」,說它是一場倡導民主和科學的啟蒙運動也好,是反帝反封建運動也好,是新文化運動也好,都成功了沒有?我認為「五四」的主要功績是反對封建道德、封建文化、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化等方面。它反封建有成績,但不徹底,直到今天,中國的民主、自由、法制、人權,都很令人「大感其冒」。原因何在?原因不少,主要原因是,盡管「五四」先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都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留學生,可是他們所領導的「五四」,就是缺少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所開創的人文主義,人的基本價值、人性解放的精神。
令人費解的咄咄怪事是,「五四」都過82年了,仍然有人在盼望中國出個大救星及強權政府來促進國家富強,很少想到自己應該是自己的主人、國家的主人;忘卻了國家為人民而存在,非人民為國家而生存。因此,直到今天,我們只能擁護不可以反對的政府,不可反對不可以反對的政府。一句話,只準你當順民,不準當公民。無怪乎費正清評價周恩來是毛澤東的忠臣,不是人民的良臣(註)。
註:忠臣、良臣典出吳競《貞觀政要¨納諫》「(魏徵)『但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獨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
發稿:2001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