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是主義:論中國現階段的官府社會(轉自<<強國論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作者:重構20世紀結束的時候,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都不錯,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都從國民手中征收了不少錢,當然美國政府手中的錢要比中國政府多許多。新世紀伊始,美國總統忙的一件事是減稅,把政府手中的錢通過減稅的方式還給創造財富的國民。中國總理忙的一件事是給政府官員加薪,把政府手中的錢用來提高官員的生活水平,以收買或安撫躁動的官員那一顆顆貪婪的心。
上述社會差異,對於那些從小就景仰革命先烈浴血奮鬥,期待著把中國建設成為最美好最理想社會的人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難道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區別嗎?難道學者或政治家口中“名詞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與“事實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一回事,而學者或政治家口中“名詞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也與“事實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一回事嗎?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裏了呢?筆者認為出在了“主義”這個詞匯上,因為社會就是社會,而不是什麼主義。說實話,筆者很久就不太喜歡“主義”這個詞了,這倒不是因為有什麼先知先覺,而是因為筆者迷戀過一陣子符號學和信息學,出版過《符號之謎》(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書。從符號學或信息學的角度來說,一個詞匯就是一種信息集成,當一個詞匯被註入過多的信息時,或者當一個詞匯可以被人們隨意註入信息的時候,那麼這個詞匯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信息超載”現象。
信息超載的詞匯,在使用中有什麼問題嗎?當然有。首先,詞匯是人類大腦思維認識事物的基本要素,如果詞匯承載的事物信息過於混亂,那麼勢必影響大腦思維的清晰度和準確性,這個詞匯的使用者也就不容易通過這個詞匯去把握真實的客觀事物。其次,對於復雜的人類社會來說,有許多人為了追求自己和自己同夥的利益,往往需要把水攪混,而最常用的“混水”手段就是使用模棱兩可的詞匯,或者使用那些可以由自己來隨意解釋和定義的詞匯。此外,當人們使用信息超載的詞匯進行交流的時候,如果不事先重新約定這個詞匯的內涵,就會出現用同一個詞表述不同意思的情況,交流也就不能夠順利地進行。
事實表明,許多所謂的“主義”,都是一些信息嚴重超載的詞匯,例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等等;這是因為,“主義”這個詞匯的本義,就是一種主張,而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所理解的主張。不過,這些林林總總的主義,在它們剛剛被使用的時候,其所承載的信息卻不一定都超載。但是,隨著使用者的增加,這些詞匯也就逐漸出現了信息超載的問題,以致頻頻出現越討論“主義”也就越糊塗的現象;這時“主義”已經變成了一種“咒語”,它無情地控制住了當事人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抑制住了當事人的創造力。
例如,共產主義這個詞匯,其原意是對資本主義的一種反思;準確的說,是19世紀的西方學者把當時的社會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詞來進行符號化描述,並由此而提出的一種未來的社會模式(今天回過頭來看,當時“刻舟”尚可,後來再去“求劍”,則成為笑話)。那麼,西方學者(以馬克思為代表)對“共產主義社會”註入的是一些什麼基本信息呢?主要有兩條,一是在這個未來的社會中,人們沒有或用不著擁有私人財產;二是在這個社會裏,人們不能使用或者無需使用“資本”來創造財富。為什麼要制定這樣兩條限制性條件呢?是因為提出共產主義理想的學者認為,私有財產和使用資本去創造財富(這被認為是不勞而獲的剝削行為),乃是社會悲劇的根源。
那麼,社會主義社會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呢?它被學者和政治家定義為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中間或過渡性質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主要表現在哪裏呢?主要表現在對私人財產的部分寬容上,即社會主義社會還允許人們擁有少量的私人財產,因為“物質極大豐富”實在不是說一說就能達成的目標;與此同時,為了不讓個人(其實,所謂的個人、私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的公民)擁有資本,並使用資本去創造財富,社會主義社會轉而用國家資本來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
但是,“理論上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實際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一回事,或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實上,不同的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彼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有些國家就允許若幹民間資本的存在。即使是同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在不同時期也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與鄧小平主政時期的中國就有許多實質上的不同。
從19世紀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學說以來,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時所說的資本主義社會”與今天仍然被某些學者“指稱的資本主義社會”,早就不是一回事了。這是因為,當年的資本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理論的批判和聲討中,發生了自我完善的社會進步,其進步之一就是對“金錢資本”的暴利進行約束(當然這與曾經進行過的對外掠奪而積累了大量金錢財富有關),其進步之二就是對本國的國民給予平等的待遇(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今仍然存在著不平等現象),進步之三就是承認了金錢以外的其它資本形式(特別是對管理資本和知識技術資本的認可,大大提高了這些國家在創造財富過程中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
與此同時,“當時所預見的以及當年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社會”也與今天仍然被某些學者和政治家所“指稱的社會主義社會”有了很大的不同。事實上,許多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已經放棄了社會主義社會理念,而繼續堅持走社會主義社會道路的國家也大幅度地修正了原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容。在筆者看來,這種對社會主義社會內涵的不斷修正,進一步加大了“社會主義社會”這個詞匯的信息超載。
這裏有必要指出的是,個人擁有屬於自己支配的財富,乃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且也是人的個性成熟的必然趨勢,它標志著大腦思維的生存樂趣超過了基因的生存樂趣。因此,私有財產本身並沒有錯誤,有錯誤的是某些獲得私有財產的方法和手段。同理,資本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方式或手段,因此資本並沒有錯誤,有錯誤的是資本暴利。
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邁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已經到了放棄使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這兩個19世紀的歷史詞匯的時候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不使用“主義”,就能夠把事物描述的清清楚楚。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它們的社會實際上是一種“公民社會”,即在社會生活上起主導作用的是公民,公民有權利選擇創造財富的方式,同時有權利選擇為公民創造財富提供服務的政府及其官員。
那麼,中國現在的社會是一種什麼性質的社會呢?它實際上是一種“官府社會”,即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官府,官府有權力確定創造財富的方式,同時有權力任命管理國家的形形色色的官員。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官府”與“政府”是兩個不同的事物,第一,政府是為全體國民利益服務的,而官府是為部分人的利益服務的。第二,官府的範圍要比政府大,它不僅包括以“國務院”形式存在的政府,還包括官府企業(參見筆者《國家沒有企業:論中國現階段的官府企業》一文),以及政黨、人大、政協、司法、工會、婦聯、團委等等一切“吃皇糧”的組織和機構,正是它們構成了中國社會的主導勢力,並控制著使用著國家的財富。
為什麼中國存在著“官本位”現象,和尚、教授都要掛上一個“官級”的稱呼,或者享受某種官級的待遇?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一個官府社會,因此任何人的社會地位都要與官員相類比才能確定。為什麼我們的公共設施總是滯後,而為官員提供的設施總是超前?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一個官府社會,社會財富是由官府支配的。為什麼我們的新聞總是圍繞著官員轉?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一個官府社會,不能不圍著官員轉。為什麼官員的會議那麼多?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一個官府社會,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等著方方面面的官員來處理、來拍板。為什麼新千年伊始,總理就首先想到要給官員加薪?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一個官府社會,因此什麼社會上的好事都要官員優先。為什麼官員一見到民眾有人比自己富有就心理不平衡?道理並不復雜,因為在官府社會裏的官員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才應當是社會上最富有的人。
官府社會與公民社會有什麼差異和區別呢?簡言之,官府社會體現的是官員的意願,是一種“以官為本”的社會;而公民社會體現的是公民的意願,是一種“以民為本”的社會。具體來說,當公民的意願與官員的意願基本一致的時候,官府社會與公民社會的差異就比較小,或者被掩蓋了起來。但是,當公民的意願與官員的意願不一致的時候,官府社會與公民社會的差異就凸現出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官府社會的公民通常都要被迫服從官員的意願,而公民社會的官員則要盡可能地服從公民的意願。
在以官為本的社會中,官員的利益總是優先得到保障和保護的,因此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牟利之徒千方百計地謀求進入官府,從而造成官府的機構和官員越來越擴張和膨脹,以及官員的貪汙腐敗行為的泛濫。在以民為本的社會裏,公民創造財富的活動是優先得到保障和保護的,因此為了追求財富絕大多數公民都會投入到創造財富的活動之中;只有那些並不以追逐個人財富為生存樂趣的人,而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華與治國才幹的人,才會去謀求成為政府官員(當然不排除仍然會有牟利之徒混入政府)。
但是,如果有人說官府社會乃是一種“現代版的封建社會”,這種說法並不十分準確。這是因為,筆者這裏所說的官府社會,並不是一種絕對不變的社會,而是一種仍然存在著自我完善可能性的社會。與此同時,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公民社會與官府社會的差異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或者說,在公民社會裏仍然或多或少存在著官府社會的成分,而在官府社會裏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公民社會的成分。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相當成分的公民社會的性質或因素,其主要標志就是國民的公民意識的覺醒;與此同時,相當多的官員也認識到了官府社會的種種弊端,並積極地嘗試著如何將官府社會穩妥地轉變成為公民社會的途徑。畢竟時代在進步,人類社會對每一個成員的尊重正在一步步地成為現實,“官為貴”、“官為榮”、“官傲視民”的觀念和行為在21世紀已經變得越來越醜陋和滑稽起來。
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筆者希望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裏(其價值在於可以保護中國人的國際人權),生活在一個平等公正的國家裏(其價值在於可以保護中國人的國內人權),可以選擇創造財富的方式並從所創造的財富中獲得相應的財富;而不是生活在一個空洞的什麼主義的社會裏,也不是生活在一個當官的比老百姓高人一頭的等級社會裏。因為,對於一個國家的國民來說,空洞的目標沒有實際上的意義,而在低人一頭的社會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尊嚴。
從官府社會到公民社會,中國還有一段路要走,願未來祝福中國走好!
(轉自<<強國論壇>>)
發稿:2001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