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印度河文明之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於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燦昨天。而且與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註意是18世紀哈拉巴遺址的發掘。在這裏發現了大都市殘址。19世紀中葉,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個外來物品,只寫了個簡單的報告。此後50年,再也無人註意這個遺址了。出乎意料,以含哈拉巴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達1600公裏,南北1400公裏的地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因為涵蓋範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巴以南600公裏處的馬享佐達摩遺跡,這裏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註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哈拉巴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水準,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馬享佐達摩和哈拉巴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馬享達摩與哈拉巴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推測。

為了進一步證實馬享佐達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質,考古學家對馬享佐達摩進行了最廣泛的發掘。馬享佐達摩面積約100平方公裏,分西側的城堡和東側的廣大市街區。 西側的城堡建築在高達10公尺的地基上 ,城堡內有磚砌的大谷倉和被稱為“大浴池”的凈身用建築等,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谷倉的龐大,這似乎顯示了這個城市當時的富足。不過裝滿大谷倉的谷物是怎樣征集來的呢?

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寬10余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燒制過的磚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其它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達到。 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墻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汙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沈澱汙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布整個城市。面對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們不禁瞠目結舌。住宅區各處均設有崗哨。從挖掘結果看,這是一個十分註重市民生活公共設施的城市,這是一個什麼社會形態的社會呢?為什麼它沒有宮殿,所有的住房水準又都一樣?完全不同於宮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及國王、法老陵密布、貧富懸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這所有的一切出於何人的規劃?這個設計師可以說具有現代化的頭腦。另外,整個馬享佐達摩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 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考古學家按照慣例首先在馬享佐達摩尋找王宮和神殿,結果一無所獲。這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統治這塊遼闊的國土?所有遺址中確實沒有發現有祭司王統治的痕跡,難道5000 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經廢棄了君主制?

究竟是什麼人創造了這個文明,開始人們曾誤以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但是進一步考古發現,無論是文字還是印章都是其它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出土人類骨鑒定也表明這裏的人融混了許多人種的要素,不是現在已知的某個特定民族。

那些當時在今天已經無法居住的地方建設如此高度文明的城市的人,如果不是印度人的先人,那又是什麼人呢?印度河文明是怎樣被廢棄的?後者可以從馬享佐達摩出土的人骨上找到一些線索。這裏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異的狀態下死亡的,換言之,死亡的人並非埋葬在墓中。考古學家發現這些人是卒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遺址中,除非發生過地震和火山爆發,否則不會有卒死的人。馬享佐達摩沒有發生過上述兩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內被發現的,有不少居室遺體成堆地倒著,令人慘不忍睹。最引人註目的是,遺體多用雙手蓋住臉呈現出保護自己的樣子。如果不是火山爆發和地震,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恐怖令這些人瞬間死去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 印度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卡哈博士的報告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 不用說這當然不是火葬,也沒有火災的跡象。”是什麼異常的高溫使馬享佐達摩的居民卒死呢?人們想起了一些科學家推斷的遠古時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發生的核戰爭。 馬享佐達摩遺址與古代假想中的核戰爭有無關系呢?事實上印亞大陸是史詩神話中經常傳誦的古代核戰爭的戰場。公元前3000年的大敘事詩《馬哈巴拉德》中記敘的戰爭景象一如廣島原子彈爆炸後之慘景,提到的武器連現代化武器也無法比擬。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慘痛記憶留傳至今,是非1945年“廣島”事件所能相提並論的。

另一首敘事詩《拉馬亞那》描述了幾十萬大軍瞬間完全被毀滅的景象。詩中有一點值得註意:大決戰的場地是被稱為“蘭卡”的城市,而“蘭卡”正是當地人對馬享佐達摩稱呼。據當地人說:1947年印巴分治後屬巴基斯坦而被禁止發掘的馬享佐達摩,有不少似廣島核爆炸後遺留下來的“玻璃建築”──托立尼提物質。即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托立尼提沙漠中試爆,沙因高溫凝固成的玻璃狀物質。答案似乎出來了。但推斷必竟是推斷,雖然科學家越來越相信地球上出現過數次文明並被毀滅,但在完全結論以前,要人們信服馬享佐達摩的遺棄與核戰爭有關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