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中國人智慧不如朝鮮人--從亞太經合論壇年會說起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勁松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又將舉行一年一度的會議,中國大陸成為今年的東道主,將於十月下旬在上海承辦該論壇成員體非正式首腦會。
兩岸關系在此間又展現微妙的動靜。按照以往的情況,每逢國際會議,臺灣方面,總是爭取派遣級別盡可能高的官員出席,以宣示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所以較早時媒體傳出總統陳水扁可能出席APEC會議的猜測;以往同樣的情況是,大陸方面,總是盡可能限制臺灣參加國際會議官員的級別,以限制臺灣在國際社會生存的空間。
此刻,兩岸關系的背景是:臺灣主動以“小三通”開啟兩岸接觸,大陸先冷後熱,算得上積極回應;兩岸貿易十年內增長三倍,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去年創下歷史新高,接近200億美元;臺灣經濟部次長尹啟銘日前正率團訪問大陸,這是1949年以來,臺灣訪問大陸的最高經濟官員,同時表明臺灣“戒急用忍”政策的松動。
外界一般預料,兩岸關系有升溫跡象,雙方有進一步擴大交往的企圖。而此次亞太經合論壇年會,恰好為雙方全面接觸提供了最好時機。據稱,臺灣將派出多達三十六人、規模空前的代表團,大陸也予以默許,在二月十二日舉行的籌備會上,兩岸代表彬彬有禮。然而,這一切,是否意味著雙方關系實質性的解凍?
其實不然,東道主中國大陸最後表態:仍將按照慣例對待臺灣代表,所謂“慣例”,即臺灣與會的代表必須是內閣的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或經濟部長這一類級別,行政院副院長或更高層級的官員都不準作為與會代表。結果是,臺灣方面派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沈斯淳率團參加。
問題出在雙方的立場始終南轅北轍。大陸強求統一的立場沒有變,臺灣試圖獨立的願望也沒有變。北京的態度很矛盾。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符合邏輯。如果說大陸、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那麼,北京應善待臺北才對。如果處處排擠、打壓,哪裏又說得上是一家人?就拿亞太經合論壇來說,大陸不讓臺灣高級別官員出席的理由是,臺灣是作為一個經濟體,而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成為亞太經合論壇的成員,那麼試問:同樣以經濟體作為成員的香港,其特首董建華為何又能參加歷屆亞太經合論壇首腦會議?
鮮明的對照是朝鮮半島。對亞太經合論壇和其他國際組織,南朝鮮(即韓國)主動倡議應該吸收北朝鮮加入,為此四處遊說。再說遠一些,北朝鮮和南朝鮮都分別加入了聯合國,彼此都無異議。去年,雙方最高領導人還舉行了有關朝鮮半島和解與統一的歷史性會談。在國際社會中,雙方,尤其是南朝鮮(即韓國)一方,總是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鼓勵對方與國際社會交往。比如,韓國歡迎其西方盟國與北朝鮮建交。韓國的大度和善意,受到各國一致贊賞。
兩個德國的情況從前也是如此,都分別加入了聯合國,都尊重對方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空間。結果反而是,兩個德國最終實現了統一。而今,兩個朝鮮也表達了實現統一的願望,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與大陸和臺灣的關系比較,從地緣上看,兩個德國和兩個朝鮮都土地相連,卻經歷了完全獨立的歷史,彼此也都曾完全認同對方的獨立存在;從歷史上看,兩個德國和兩個朝鮮的對立敵視更深,卻都能以尊重和善意化解;從現實上看,兩個德國和兩個朝鮮的獨立性表現得更大,卻戲劇性的實現了統一或朝統一邁進。
中國的統一反而成了問題。難道是中國人的智慧不及德國人、不如朝鮮人?說起來,在1989年以前,臺灣獨立的聲音還很小,1989以後,臺灣獨立的聲音越來越大,這與北京政權對大陸民主運動的鎮壓,臺灣民眾對北京進一步失望,有極大關系。一句話,北京的倒行逆施,是臺灣獨派人士加以利用和發揮的最佳口實。
所謂物極必反,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強求所能得到的。如果設想,讓臺灣加入聯合國,讓臺灣全面參與國際社會,讓臺灣總統出席亞太經合論壇首腦會議,又將如何?善意的付出,必有善意的回報。為政以仁,待人以善,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可惜,那些以既得利益為界限、以專制獨裁為目標的中南海領導人,其目光短淺,其思維僵化,其手段粗糙,足以令兩岸敵意繼續深化,恐怕最終使臺灣漸行漸遠,飄然而去。
(摘自自由亞洲電臺評論)
發稿:200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