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中國大陸糧食危機深值重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中共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最新統計資料指出,今年中國大陸夏糧總產量,比去年減少了一千一百萬噸,減幅為百分之九點三。與去年的收成量相較,在中國大陸二十六個省、區、市夏糧產區中,只有五個省區增產,其他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產。由於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糧食的供需失衡極易引發經濟與社會動亂,因而夏糧短收問題深值重視。就現象面來說,今年中國大陸夏糧的減產,是播種面積的日漸減少,以及耕地平均產量的降低所致,其中以江蘇、山東、安徽、河北、湖北、甘肅、山西、河南等地的減產問題最為嚴重,而直接的導火線則是乾旱、沙塵暴、病蟲害等多重災情的交互作用。
今年二月下旬以來,大陸重要谷倉之一的江蘇省,降雨量長期不足,加上炎熱日照加速地表水分的蒸發,致使淮北平原、蘇中丘陵山地與沿海地區異常乾旱,直接影響到農作收成。總計今年二月至五月,江蘇省的降雨量僅有往年平均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這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
另一個重要谷倉,湖北省的武漢地區,更遭遇了過去一百二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二月至五月的降雨量僅有歷年平均的兩成左右,水分蒸發量卻是降雨量的四倍,致使該地區百分之七十五的耕地遭遇乾旱,十萬頭牛羊無水可喝,並因此導致該地區的長江等河川水位低於最低水位線。
除此之外,安徽省也遭遇了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致使長達一千公裏的淮河主流,根據中共官方新華社的報導,「幾乎已無水流可言」,因而直接導致該省共兩百六十三萬公頃的農地無水可以耕作。
至於歷年來經常遭遇乾旱的華北地區,今年的災情也遠較往年嚴重。陜西渭北、陜北、陜南等地,各有數十公頃的耕地無水可用,致使陜西省整體共兩百三十五萬人、家畜一百一十二萬頭面臨缺水的危機。而山西中部,也因乾旱而導致八十萬公頃的耕地廢耕。此外,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南、浙江、湖南、貴州、四川等地,也都遭遇了程度不等的旱災。
由於乾旱引起的災情太大,迫使中共當局不得不承認問題的嚴重性。今年五月,中共水利部長汪恕誠即為文坦承,目前中國大陸平均每年有兩千六百六十萬公頃的耕地遭逢旱災,共兩千四百萬人恒常處於飲用水不足的慘境。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的旱災,只是問題的引爆點而已。隨著炎熱夏季的到來,自七月起,乾旱的災情將更形擴大,估計今年全年度中國大陸遭遇旱災的地區,將高達三千萬公頃,相當於大陸所有農地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三。
與往年相較,今年乾旱災情格外慘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蝗災的大量發生。迄今為止,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安徽、山西、陜西與新疆等地,先後遭遇到蝗蟲的肆虐。其中,河南與新疆的蝗災尤其嚴重,估計每一公頃就有一千至四千只蝗蟲為害。
在這個災情蔓延的現實中,最值得註意的是沙塵暴的肆虐。今年春天,北京、內蒙古、河北、遼寧、天津等地,都遭遇了嚴重的沙塵暴侵襲,其侵襲的時節,不僅比往年來得早,且頻率也遠較往年為高,具體地反映出一個日益嚴重的趨勢:一九五○年代,沙塵暴平均約每兩年出現一次。一九八○年代,增長為平均每年十四次。一九九○年代,進一步累增為平均每年二十三次。
旱災、蝗災與沙塵暴的肆虐,最深刻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土地的沙漠化。由於長年的亂伐、亂墾、亂牧與水資源的浪費等人為破壞,目前中國大陸遭遇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高達兩百六十二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七。而且,每年平均有二千四百六十平方公裏的土地,繼續在沙漠化之中。
長此以往,可耕地縮小,旱災嚴重化,用水不足的深刻化等,將進一步導致中國大陸糧食收成的萎縮。在中國大陸人口突破十三億且繼續增長的趨勢中,耕地的減少與糧食收成的短缺,意味著糧食危機的深刻化。今年中國大陸夏糧少收的現象,僅是此一危機的前兆而已。邁向新的世紀,中國大陸的農業與糧食危機,不僅會造成大陸的社會政治動亂,更可能成為全球糧食供需失衡的隱憂。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絕對不能輕忽。
http://www.cdn.com.tw/daily/2000/08/05/text/890805b1.htm
發稿:2000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