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古人教育以德為重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解惑之前,必須傳道、受(授)業,而傳道在前、授業在後,可見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確的道德觀,比教導知識更加重要。

隨著時代開放,教育也出現種種弊端,許多專家學者們發表各種研究或理論,或是提出法案想要補救,效果亦有限。然而翻開古書,卻能看見老祖宗們教育的智慧。

“程門立雪”——尊師重道的典範

身為學生,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求學精神?《宋史.楊時傳》記載:“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宋朝人楊時,為了豐富自身的知識,放棄高官厚祿,來到河南穎昌拜當時有名的道學家程顥為師。之後,程顥死了,楊時也年屆四十,不過依然立志於學、刻苦研究學問,並且轉而向其弟程頤求學問。

楊時與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師,程頤明知他兩人前來,卻故意裝睡,不予理會。兩人看見程老先生正在休息,也不出聲打擾,就站在一旁等候。過了大半天,程老先生醒了,看見兩人還站在面前,便吃驚說道:“啊!你們兩位還沒走啊?”這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深,可見時間之久,但是兩人卻沒有不耐煩或是疲倦的樣子。這就是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也是尊師重道的典範。

韓愈《師說》:傳道、受業、解惑

學生尊師重道,前提是教師必須成為學生敬重之人,如何成為讓人敬重的教師?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師說》,文章開頭便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並非天生就擁有學識,自然會有許多疑問,有疑問不向老師求學,則不得解答。因此教師的責任,即為解惑。而在解惑之前,必須傳道、受(授)業,而傳道在前、授業在後,可見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確的道德觀,比教導知識更加重要。

文章也說到:“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父母疼愛孩子,就會為其找好老師,然而如果只有教授詩書中的文章句子,而沒有學習其中的道理與深意,沒有“傳道、解惑”,那就不能算是師者了。

古人重家教,父母長輩要做得正

由以上兩段話得知,除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德育”,也就是所謂的“道”。古人認為,教育正確的道德觀,才能有用地學習知識。這一點即使由現代的觀點來看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教育的起頭並非從學校、老師開始,而是家庭。從哲人書中不難看出,古人相當重視家庭教育。《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總之,要安天下、做大事,一切皆從“家”開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而且看重的是整個家,不僅止於下一代,父母長輩都要做得正才行。

明代方孝孺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疼愛孩子卻不教育他,等於不愛;如果不教導善念良知,等於沒有教育。這樣的觀念,現在來看也相當受用。

綜合以上幾點看來,教育的問題並非單方要求就可以解決,而是必須由教師、家長、學生互相配合,才能擁有完整並理想的教育環境。學生必須尊師、教師給予正確的道德教育、家長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如此可成為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教育不只是拿高分、考名校的工具,而是維持社會祥和與國家安定的根本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