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辦案寬恕救人性命 子孫昌盛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馨語

在今天的中國,貪官遍地甚至無官不貪幾乎成了社會的共識,百姓對官員和執政黨失去了信任,為官者也沒有幾人心中還裝著百姓。然而人做了什麼事情,一筆筆一件件都是記錄在案的,到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的時候,就只能去承受償還。如今越來越多的官員正在面對著這樣的時刻,到了這時再後悔自己以前的作為也無濟於事了。可他們是否真的明白該如何做官,如何做人呢?還有更多在位的官員是否想過要如何糾正或者彌補自己的錯誤甚至罪過呢?在這裏我們來分享幾個古人如何為官的故事,希望能讓人們有所啟悟。

辦案寬恕救人性命 子孫昌盛

西漢有個叫何少卿的人,精通法律,在汝陰縣擔任獄吏,救活數千人。後來擔任丹陽都尉,獄裏無蒙冤的囚犯。西漢武帝時,何少卿擔任廷尉的職務,與張湯是同時代的人。張湯辦案嚴酷,但何少卿務求仁恕,數次與張湯力爭,雖然不能每次都能爭取成功,但被何少卿救活的人數以千計。

征和三年陰歷三月,天陰,下大雨。何少卿在家午睡,中午夢到貴客車馬滿門。睡醒後,告訴妻子。話還沒說完,門外有個八十多歲的白發老婦人,懇求避雨。雨很大,老婦人的衣鞋卻滴水不沾,很幹凈。雨停了,何少卿送老婦人到門口。老婦人對何少卿說:“您有陰德,今天送給您‘護身符’,來使您多子多孫。”於是,從懷中掏出護身符,形狀如同竹簡,長九寸,共有九百九十枚護身符,傳授給何少卿,告訴他子孫佩戴這些護身符就會昌盛。這年何少卿五十八歲,已有六個兒子,而這之後又生了三個兒子。從此,世代都是名門望族。

何少卿的善心得到了善報。他不但多子多孫,後代中當官的也很多,被記載到正史《後漢書》中,名垂青史。其中他的第五代孫——何寵,在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和章帝劉炟時期當官。當時京城等地多次有奇異鳥獸草木,大臣以為這是祥瑞。何寵直言進諫:“祥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由政而生。故而鸜鵒來作巢。現在異鳥在殿屋上飛翔,怪草在庭院裏生長,不可不察。”果然,沒過多久肅宗劉炟駕崩了。

何少卿的第六代孫——何敞也當了官,曾擔任汝南太守。何敞厭惡官吏把苛刻當作求名譽的手段,故而在職時寬和,從此郡中無怨聲。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分家另居、不養父母的,都搬回來和父母同住,贍養父母。推讓財產的有二百多人。開墾的農田增加了三萬多頃。小吏、百姓共同刻石頌揚何敞的功德。

為民請命的清官

清代的張瑾,在康熙十九年擔任雲南昆明知縣。當時吳三桂剛被平定,軍隊的軍糧和戰後的官府都由百姓的賦稅供應,都是取自於縣裏,百姓不堪重負。昆明的賦稅尤其重。

張瑾向封疆大吏請求減低昆明的賦稅,不被允許。張瑾只好招來流亡之人,給他們耕牛、種子,鼓勵他們開墾荒地,來填補軍糧的賦稅額。一年開墾了一千三百多畝田,三年得一萬多畝。張瑾又平均賦稅,縣裏的蠹蟲無處科征暴斂和攤派,奸民無機可乘,各種侵民的弊政都絕跡了。

以前按照舊規矩,百姓供養縣官的花費是每天十金。張瑾說:“我吃君主的俸祿,不吃百姓的。”張瑾革除了百姓供養縣官的舊俗。自此公費吃住的弊政除去了,而接待上級的花費也減少了。

昆明的湖接納四面山上的水,夏秋暴漲,怒濤流入閘河,沙石壅塞,水溢出浸入農田,每年都要民工來疏通。晉寧州的邊境毗於昆明,上級官員議定鑿通昆明的閘河,把晉寧州的水瀉到昆明。張瑾指著地圖說:“閘河只接納昆明的水已容納不下,沙石溢到岸上為害,豈可再接納晉寧州的水?並且昆明的地勢很高,出現沙石嚴重堵塞就沒法治理了。”上級堅持要向昆明瀉洪,張瑾指著地圖力爭說:“高低一目了然,何忍陷民於死!”後來向昆明瀉洪的計劃就取消了。

縣裏的大小東門外,過去都是鬧市,戰爭過後變為廢墟,盜賊棲身在其中。張瑾為盜賊建造住宅,讓流亡的人居住,遷移城中的騾市、馬市、羊市來充實它。貨棧牧場比鄰,盜賊就絕跡了。安阜園是原來藩國的囿地,張瑾請人耕種它來供孤寡貧困殘疾的百姓吃飯。

朝廷的軍隊打算用流民所開墾的農田放牧戰馬,向張瑾求了一年張瑾都不給他們,日子久了,軍隊裏的人也說他正直。將軍的仆人殺了人,張瑾法辦了將軍仆人的罪。巡撫仆人的兒子謀劃奪取別人的未婚妻,張瑾立即在縣衙的大廳為差點被奪走未婚妻的人主持婚禮,判決說:“王法規定不得娶有夫之婦,讓這個婦人乘著我的馬車,她的夫婿乘著我的馬,由衙役送回家。有奪妻者治其罪。”當時的人作歌傳頌張瑾的恩德。

張瑾剛到任時,滯留在獄裏的有數百人,張瑾都審理的明明白白,後來全省的疑案都交給張瑾審理,張瑾多次為冤案平反。張瑾病逝後,百姓畫了他的像珍藏,祭祀他。

秉公執法的清官

清朝的邵嗣堯,康熙十九年在直隸柏鄉為官。他興水利,禁止官差擾民,讓百姓得以安居。

縣裏的大學士魏裔介是邵嗣堯考科舉會試的主考官。按照慣例,邵嗣堯應當拜在魏裔介的門下,形成官場上的關系網,互相維護。魏裔介的家人犯法,邵嗣堯卻能嚴懲不貸。

又有旗人毒打他人,告到縣庭,其勢洶洶。邵嗣堯不屈權貴,把他抓入大獄。案子的公文傳給審訊官,審訊官不敢接這個案子,邵嗣堯堅持依法辦案。

有人說應該開鑿滏陽河來通商船,巡撫於成龍與邵嗣堯商議,邵嗣堯力言不可,說:“此河旱澇不定,未可通航。即便能開通,恐怕通航的利潤歸於商人,漕運的弊端害處卻要由窮人承擔了。”這事因此作罷。

康熙三十三年,江南缺一個學政的官吏。康熙皇上說:“學政關系人材,朕觀陸隴其、邵嗣堯操守學問俱優,若以補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積弊。”就任命邵嗣堯督管江南的學政(教育)。邵嗣堯積勞成疾,病逝後,身無長物,由同僚湊錢才使他的棺柩被送回家鄉安葬。 聖祖康熙皇帝澄清吏治,選拔廉明,所以,賢吏尤其多。像邵嗣堯這樣的,能使名字上達皇上耳朵裏,得以聞名於天下。

從我們古人為官的行為中,不難看出,一個好官就是能夠秉公執法,心裏裝著百姓的人,真希望中國的社會有更多好官誕生,那才是百姓之福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