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世界回眸

自由與正義的召喚--愛因斯坦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程亞文

愛因斯坦被稱作為一位"孤獨的旅行者",他自己也曾說:"我孤寂地生活著,年輕時痛苦萬分,而在成熟之年裏卻甘之如飴。"作為科學大師的愛因斯坦為什麼樂於孤獨自處並"甘之如飴"?偉大的科學發現有賴於心靈的安寧以助冷靜深入的思考,科學研究的邏輯使科學家往往習慣於選擇孤獨。這當然是一種可信的解釋,但對愛因斯坦來說,它卻遠遠沒有通達問題的實質。在愛因斯坦的心裏,世界並不單純只是物理意義上的自然世界,與自然世界交相混雜的人類世界,才更是他的本然關切,這個世界的和諧與統一,比起自然世界的和諧與統一,才更值得思考和研究。愛因斯坦始終關註著人類的文明和精神價值,憂懷於人類的前途和命運,與他對自然世界的獨特探索一樣,他對人的世界的探索,也是獨特的、長時間無人理解和認同,愛因斯坦因此是"孤獨"的,常常為人的世界的不和諧而"痛苦萬分",但他卻又從來沒有喪失希望,仍然不懈為此而思索、而奔走呼號。如果說早年,愛因斯坦對人類的精神價值的註意大多仍停留於理性的自我思考的話,那麼在其晚年,他則成為了一個為此實踐的社會活動者,他晚年對於人類現狀和未來的關切與設計,充盈著光明而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至今看來仍獨具匠心、思深慮遠,其苦心孤詣足為現在的我們所震撼。

晚年的愛因斯坦不停息地為人類的精神價值而鼓而呼,熱切地關註著人類的自由與正義,這對一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並深切地感受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的人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但更關鍵的是,一顆天然向往自由、渴求正義的心靈,是根本無法對人類的災禍孰視無睹、漠然置之的,世界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世界也好,人類世界也好,本來應該是充滿和諧、統一有序的,他又怎麼能夠容忍人類心靈的和諧慘遭蹂躪、人類精神的秩序橫遇漠對呢!當仇恨泛起、當敵對流行、當殺戮被披上神聖的"愛國"外衣的時候,愛因斯坦這位曾目睹自己的同胞被成千上萬地趕出世居的家園並送進納粹的集中營、並對自己後來所居國家的種族歧視有過感同身受的正直的人道主義者,再也無法獨自享有他的憤怒了,嚴重惡化了的人類生存處境使他忍無可忍,他堅決地走出了安靜的書齋,利用一切的可能和機會,大聲呼籲起人類應該為自由而戰、為正義而戰、為消除敵意而戰。

在愛因斯坦的心目中,人類精神的價值至高無上,而人類的文明,正體現在人類的精神價值上,自由、正義、和平、寬容等價值構成了人類文明的核心。文明和傳統是人類生存的精神支柱,而對文明和傳統的尊重,是世界實現和諧有序的不可或缺的智慧來源,愛因斯坦因此大聲疾呼:"關註我們擁有的財富中那些永恒而至高無上的東西,關註那些使生活富有意義的東西,我們還希望,當我們把它傳給我們的子孫時,它能夠比我們從祖先手中獲得它時更加純潔,更加豐富。"愛因斯坦深知:人類生活秩序的傾塌、人類間相互仇恨心理的產生,正來自於人類文明傳統的遭受破壞,當文明和傳統被踩倒在地的時候,人類的心靈再也無處依歸,而心靈秩序的失範,則必然又導致社會秩序的紊亂。愛因斯坦確信冷靜的理智和人類情感具有深厚的偉力,在為瑪麗.居裏所撰的悼詞中,他寫道:"傑出人物的道德品質可能比純粹理智的成果對一個世代以及整個歷史進程所具有的意義還要大。"自由、正義、文明、傳統、精神價值,等等這些事物,是愛因斯坦心中的上帝,受強烈的宗教情感的支配,愛因斯坦對這些事物的遭遇賤踏,天生就保持著心靈的敏感。然而,令愛因斯坦憂心不已的是,19世紀以來的政治經濟沖突到了20世紀上半葉,"已把上個世紀最悲觀的人也沒有想到的危險帶到了我們眼前",愛因斯坦眼中的人類世界,此刻也正面臨著嚴重的"道德的衰敗",傳統的宗教、藝術和科學,在人類將其統統工具化之後,已毀壞到了幾乎無法想象的程度,而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趨向高深,使它從單純的生理存在中升華,並把個人引向自由。"

偉大的心靈總是傾向於自由和正義,一個具有宗教情懷的人道主義者總是以對世界的關懷作為自己精神的依托。愛因斯坦曾說過:"只有為他人而活著,活著才有意義",而他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了,對一切不自由、非正義,愛因斯坦都表示出了強烈的反對,他晚年的大部時間,是在美國度過,對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愛因斯坦有深切感受,他指出:"美國人的社會景觀中有一個汙點。他們的平等與人性尊嚴的觀念主要限於白種人。甚至在白種人中間也存在著偏見。"他因此對黑人在美國社會所遭遇到的不公,深表同情,對美國白人的麻木不仁,深感可恥,並多次提醒美國人應關註黑人問題,改善黑人的生存處境和人權狀況。

在愛因斯坦晚年文集中,對自由的論述和強調占據了很多篇幅,"自由"在愛因斯坦看來,屬於人類的基本價值。人為什麼要追求自由?愛因斯坦認為,這是由人類生存的目標所確定,"這個目標就是要通過內心不斷的努力擺脫反社會、具有破壞性的天性,使人類變成一個自由幸福的群體。"那麼,什麼是自由呢?愛因斯坦認為人類應該享有兩類自由:一類是外部自由,一類是內部自由。外部自由首先是言論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指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一個人不會因為就知識的一般和特殊方面表達意見和論斷,帶來危險或嚴重的不利後果",愛因斯坦如是說。但為實現人類生存的意義,使所有人的精神發展成為可能,僅有言論自由是遠遠不夠的,愛因斯坦提出還須有第二種外部自由:"人類不應該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資料,而不得不工作到既無時間也無體力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沒有這第二種外部的自由,言論自由對他就毫無用處。"自由精神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支撐,愛因斯坦所說的第二種外部自由,實際上就是羅斯福所說的"免除匱乏(的自由)。"至於內部自由,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解,是指精神的自由,它"存在於獨立的思想中,後者不受權力和社會偏見的限制,也不受一般的未經審視的常規和習慣的羈絆",是科學發展以及創造性精神活動的驅動力,這種自由的養成,不僅有賴個人的獨立特行,也有賴於社會的支持或不予幹涉。追求和捍衛自由是人類精神生活得以發展和完善的保證,人類的外在生命和內在生命也籍此才能得到改善,換句話說,自由在愛因斯坦那裏,其實就等同於生命。

愛因斯坦對以自由和正義為核心的人類精神價值的呵護,呼應了大詩人T.S.艾略特的一句名言:"精神的創造物永存。"在罪惡日益增多、人性嚴重墮落的"極端的年代"(霍布斯鮑姆語),為維護人類精神價值的永恒,捍衛自由與正義,是選擇寬容,還是選擇敵對?愛因斯坦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這充分袒露了其赤子之心和坦蕩胸懷。"以牙還牙,以齒還齒"只能帶來惡惡循環,註定不能給人類引來出路,而提倡寬容、反對仇恨,溫暖的人間情義雖然不能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的問題,但卻明顯有助於軟化彼此的敵意。愛因斯坦堅信不疑:人類間的距離首先是心靈的距離,當心靈因暖性的情感而拉近的時候,人心秩序才能夠建立,社會秩序才能安排。所以,愛因斯坦從不鼓勵仇恨,而始終倡導寬容,他從容自如地面對著人間的仇恨:"仇恨之箭也射向了我,但從未傷害我,因為它們從某種程度上屬於另一個世界,而我與之沒有多少關聯。"為人間的自由與正義,愛因斯坦呼籲:要使每個人都能不受懲罰地表達他的觀點,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所有人都需要培養寬容精神;要讓近現代以來人類社會形成的寬容精神繼續得到伸張,保證自由、正義與和平,學校和教育應以傳播傳統為主要使命;要讓全人類能夠致力於解決共同性問題而走向合作,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和蘇聯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的對立而相互容忍……寬容是一種很難培養、但又值得和應當培養的一種高貴的精神和態度,但寬容卻又並不意味著要放棄鬥爭。放棄對醜惡的抨擊、在偏見和仇恨面前任意妥協,如托爾斯泰所主張的一樣"勿抗惡",在愛因斯坦看來,也是不可取的,為了人類的正義和尊嚴,所有有理智、有良知的人,都需要克服惰性和懦弱,勇敢地作出鬥爭,"為了保護正義和人類的尊嚴,如果戰鬥是不可避免的,就讓我們勇敢地迎上前去,而不要逃避。"放棄鬥爭、讓強權和罪孽肆意橫行,這樣的一個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人也不值得在這樣的世界而生活,愛因斯坦借一位有名的荷蘭科學家之口,告訴了人們他對強權的態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人試圖說服這位荷蘭科學家,權力勝過正義,"我不否認你們的論斷的正確性",這位科學家從容回答道,"但我確實知道,我不願意活在這樣的世界上。"--愛因斯坦正是藉著這種對提升人類精神價值的偉大信仰,而不知疲倦為著自由和正義作著自己最大的努力。

節選自“愛因斯坦:知識分子與人道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