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講人倫目的是守護人的道德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紫穹

受現代教育和文藝作品的影響,今天人們一聽人倫二字,就覺得古人講上下尊卑,長幼次序,男女有別,身份地位,好像為的是強調等級,維護君王的統治。這是對古人極大的歪曲和誤解。

其實人倫關系,講的是道德關系,確定不同的身份地位,根本目的是為了每個人明確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應盡的責任義務,懂得自己對對方對他人該有的擔當。盡自己做人的本分。也就是身居不同的位置時,該如何實踐人道的具體化的道德內涵。

這才是古人強調人倫的根本目的。僅僅講德行,如何實踐呢?不同的身份該如何做呢?這就需要從小進行教育,先從家庭的關系教起,接觸到的父母,兄弟,朋友,夫妻,親族,進而論及君臣,一步步熟悉和明白如何應對各種關系,守住不同關系下應盡的道德義務,該承擔的責任。

因此,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懂得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何對待他人。帝王也有帝王之師,皆由儒家傳承這套教育。帝王被教導要仁愛百姓,待民如子,皇帝與皇後就是天下百姓的父母,皇帝要率領臣子管理好國家,給百姓太平安樂的生活,這就是帝王和臣子共同的義務,因此,君臣講義,講君仁臣忠的道義,為的是共同攜手,以無私的仁愛之心治理天下,給百姓帶來安康和福祉。這是君臣人倫關系的道德內涵。被視為最大最關鍵的內涵,可以成為天下小家庭治家的表率和典範。言傳身教,從帝王開始。所以一旦登上帝位,就必須一言一行符合帝王的樣子,來不得半點懈怠,同時要照顧百姓,從婚喪嫁娶,生計到健康教育,都要一一理順,這就是古代禮制形成的原因和目的。

舜以身作則教化百姓躬行孝道

早在《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據《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這是堯帝時期就明確的帝王對百姓的教育內涵,其中孝道最為看重,因此堯帝選定下一任帝王繼承者時,選了舜,舜把幾次要設計害死他的後母和弟弟都毫無怨言地照顧好,對弟弟也很友愛,從不記恨,感召得動物過來替他耕種,人們都願意跟著他,深得百姓贊譽。

舜在諸馮(今因黃河淤積而消失)耕田,當地人受他影響,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當時部落聯盟領袖帝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四嶽一致推舉舜,於是,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教育)、管理百官(宰相)、負責迎賓禮儀(外交),以觀其能。發現他無論家事國事全都處理得十分妥當,眾人莫不心服。便命舜攝行政務。後將帝位傳給了他。

舜孝敬父母,和睦鄰裏。因以身作則,在其治理下,八方賓服,四海鹹頌舜功。這就是中國後世幾千年帝王以德治國和教育
百姓的開始。而孝悌之道是實踐善行,守護道德的起步,是基礎。每朝帝王莫不以身作則。

所以傳統教育,遠古帝王親自傳下來,直到清朝,都講孝道,以孝治國,自己就是天下表率,這個傳統不會輕易更改的。

帝王,除了末代昏君暴君,實際上來不得半分任性和放縱,按現代觀念來說,是最無自由的位置。因其一舉一動,皆有史官隨時記錄,帝王家的禮制,事無巨細,一一規範,十分嚴格,絕非電視劇看到的樣子。他們從小被嚴師教導,身上重擔在肩,豈能胡來?

所以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目的就是進行道德教育。懂得如何對待他人,履行本分。

五倫關系,全面地概括了人類社會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系,古人因此制定相應的禮制,給出具體的道德規範。目的就是更好地讓人們的言行舉止,方方面面能夠符合人的道義,守住人該有的樣子,不至於作出不合人道的惡事。人人守住德行,社會自然安定。

這就是為何古人守禮的原因,目的是規範人的行為合乎德性。人人皆懂善惡是非,人人做事知道盡責,家庭和睦,分工明確,尊老愛幼,哪來現代社會的人倫亂象,道德災難呢?沒有人倫次序,道德善惡,家庭被毀,夫妻反目,父母成奴,老來遭棄,法律本身也在墮落。人類只有恢復傳統教育,以德為本,明確人倫,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