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再現輝煌

從古交響樂療愈凈化人心 看《神韻》承載神之韻律 重塑生命 返本歸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徐希微

南唐宮廷畫家周文矩(約907-975年)的畫作《和樂圖》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交響樂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始於十八世紀的歐洲。現今的日本雅樂管弦樂演奏,被普遍認為保留了早期的交響樂隊形式,就是以大規模樂器合奏來表現的音樂。

然而,這種合奏形態的交響樂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

在唐宋交替的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宮廷畫家周文矩(約907-975年)的畫作《和樂圖》,就再現了南唐交響樂演奏的場景。此畫和同期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表示手法極為相似。畫中,這個由19名梳著高髻發式的女子組成的樂隊,頗具陣容,分為兩組各為9人,其規模配置相當於今天的民族樂團。一組所執樂器依次為琵琶、豎箜篌、箏、方響、笙、細腰鼓、橫笛、篳篥、拍板;另一組手執樂器則依次為琵琶、豎箜篌、箏、方響、笙、細腰鼓、橫笛、尺八、拍板。在二組樂工的身後,居中置有一雕花鼓座的建鼓,建鼓上方置有寶蓋,擊鼓樂工跪坐,雙手持鼓槌作援桴欲擊狀。從畫中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和一眾侍從在庭院觀看樂工演奏的情景,畫家細致生動的表現了不同聽者的心裏感受微表情。此圖,現收藏於美國芝加哥美術館。

我們熟悉的描寫管弦合奏著名的詩詞,是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這裏的絲弦、管樂聲,相互交錯、音律回旋流轉而展現的天人之際的弦外之音,很好的表達了音樂凈化人心的魅力。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每個字都有著相應的內涵和承載的義理。我們常說的“聲音”也有其不同的寓意。《白虎通義·禮樂》中有“聲為本,出於五行;音為末,象八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之,謂之樂也’。



不同材質的樂器稱為“音”。儒家的禮樂核心理念,一直將“樂”列入五經六藝中的“六藝”之一。單從樂器的名稱,我們都能體驗到化育的內涵及其悠遠歷史。

比如,被譽為“民樂之王”的吹奏樂器笛子,其稱謂有滌垢除塵之意。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笛者,滌也,所以蕩滌邪穢,納之於雅正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近似於今天的六孔笛,距今有近7千年歷史。至於說用竹子做笛子,始於距今4千多年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樂官伶倫砍竹做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

再說《和樂圖》中的建鼓,也叫晉鼓,出現於商代,多用於軍事,由主帥執掌用來發號施令。《周禮》載:“軍將執晉鼓。”鼓是擴張的意思,是春分之際萬物破殼而出的聲音。在《周易》中有“鼓之以雷霆,聖人則之。” 據《周禮·地官·鼓人》中記載,有六種鼓,雷鼓有八面,路鼓有四面,鼛鼓、晉鼓都是有兩面。擊鼓時,在大鼓之前發聲的鼓叫“朔”,始的意思。大鼓之後發聲的則叫“應”,是呼應大鼓的意思。

我們知道的琵琶,得名於彈奏時手指的前後撥弄。琵琶的四弦應和四季,長三尺五寸,則是取法於天地人三才和五行。古代寺廟裏手持“風調雨順”法器的四大金剛,其中東方持國天王手捧琵琶,其調,就是以音樂教化民眾。

笙,長四寸,十二簧,像鳳凰的身形。《說文解字》中說笙:是正月之音,萬物生,所以叫笙。大笙稱為巢,小的叫做和。

管,象征萬物破土萌芽。《禮記·樂記》上說:管,由漆竹制成,長一尺,六孔,是十二月的聲音。

《世本·帝系篇》中記載,女媧制作笙簧,並令人制作管。制成之後,從此天下人開始明白了事理。可見其音和人之性,都是表裏貫通的。



聲所指的“宮、商、角、征、羽”五個聲調,對應著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常的“仁、義、禮、智、信”和五事的“貌、言、視、聽、思”及人體五臟,都是和天時、節令等天地人相關聯的。即,五行的“金”對應著四季的“秋”和五聲中的“商”,五常中的“義”,五事中的“言”,歸於臣之義;木對應著春季、角聲、五常中的仁,五事中的貌,歸於民之義;火對應著夏季和征聲,五常中的禮,五事中的視,歸於做事之義;水則是和冬季、羽聲、五常中的智、五事中的聽相合,歸於萬物之義;唯有土尊貴,不合四時相配,合於五聲中的宮,五常中的信,五事中的事,歸於君之義。

因而,當人們聽到宮聲,會變得性情溫和而廣大,如果宮聲亂,則君主驕橫;聽到商聲,使人剛正不阿而喜好正義,若商聲錯位,則大臣敗壞;聽聞角聲,使人整齊而好禮,角聲錯謬,則生民怨;聽到征聲,使人惻隱而博愛,如果征聲過於響亮,則事情陷入困境;聽到羽聲,使人善養而好施,一旦羽聲出現差錯,則萬物雜亂而無章。就如同,用夏天的五音去合冬律,必定會招致暴雨冰雹。

聖人創作樂曲

古人知道音樂的呈現至關重要,其連帶波及面深廣,因此《禮記·樂記》中有“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就是說,懂得禮樂真諦的人能創作,記住禮樂曲調的人能復述,創作的人稱為聖,復述的人稱為明,明和聖,就是復述和創作的人。

在《周易》中有:“先王作樂崇德”,就是說先王制作音樂來推崇道德。《詩經》有“鐘鼓锽锽,磬管槍槍,降幅穰穰。”是說,鐘鼓之聲锽锽奏響,懸磬管樂鏘鏘,神祗則降下福祉,連百獸都能感應而隨之跳起舞來,何況是神、人、鬼。《風俗通義》雲“夫樂者,聖人所以動天地,感鬼神,按萬民,成性類者也。” 最早的音樂都是由聖人創作,是以教化民心的,能感天動地,使萬民安定,成就生命以生機。黃帝創作大施天下之道能鹹蒙德施的《鹹池》,顓頊創作調陰陽恩濟萬物的《六莖》,帝嚳創作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能調其英華的《五英》,帝堯創作能彰明天地人之道的《大章》,舜帝創作能承繼堯帝德政的《韶》,大禹創作能光大堯舜二聖之道的《夏》,商湯創作拯救萬民的《護》,周武王創作以功安定天下的《武》,周公創作能斟酌文武之道輔助成王的《勺》(zhuo音,又作《酌》)。

音樂的玄妙和潛能

由於聲音和人體的五臟、五行等的聯動作用對應關系。所以即便是樂器的設定,聖人也都是根據人的境界來調整規範的。

伏羲制瑟,用以通神明“禦邪僻,防心淫”。瑟,長八尺一寸,四十五根弦。《史記·封禪書》、《黃帝書》記載,黃帝讓素女鼓瑟,聲音過於悲傷不能自已,黃帝制止不住,所以將瑟剖開,減少到二十五弦。

在《史記·樂書》、《論衡·感虛篇》、《春秋》、《風俗通義》等古籍中,還記載了一則事例。

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曾為晉平公演奏清征的聲調,從南方飛來十六只玄鶴,落在屋脊上,再次奏樂排成列,三次彈奏時則舒展翅膀翩翩起舞,玄鶴鳴叫聲合於琴聲,其聲上聞於天。平公贊嘆說“沒有比清征更美妙的音樂了”,師曠說“清征還比不了清角”,平公問:“清角之調能讓我聽聽嗎?”師曠說不能,並說:“從前黃帝駕著六條龍拉著的象牙裝飾的車,護衛著車子的是形狀如鳥的神畢方,蚩尤在前面開路,風神風伯一路掃除障礙,司雨之神雨師沖洗道路,虎狼於後、蟲蛇匍匐在地,在泰山頂上會合鬼神之後,這才彈奏清角之調。現在主君德行淺薄,不足以聽這個聲調啊,如果聽了,恐怕會有敗傷。”晉平公堅持說:“我已經老了,喜好就是音樂了,希望能夠如願聽一聽。”師曠不得已而鼓奏,一奏,有雲從西北升起,再奏,暴風及至,大雨滂沱,撕裂帷幕打破了宴饗器物,回廊瓦片墜落,陪坐的人四散而逃,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側,身體隨即疾痛,晉國大旱,三年不生。所以說,不致力於德政而好享樂五音,那會使自己陷入困窘。今,瑟長五尺五寸,不是正器也。

再有,《尚書大傳》上說:舜帝的時候,西王母來獻她的白玉琯。即玉石制成的管。《尚書·益稷》中記載,舜帝制作簫,演奏《簫韶》變換九次,神人應和,鳳凰來儀翩翩起舞。

這些都告訴我們,佳音美曲使人神清氣正,而靡靡之音則使人萎靡墮落,國政亦然。

禮崩樂壞

在周王室禮崩樂壞之後漸趨衰微,各諸侯不拘禮法任意而行,使得亂世之音的桑間濮上、鄭衛之聲等靡靡之音出現並流行,汙穢人心淤塞耳目,人們也越發放縱不羈。於是,內外都失去了以往的安靜平和,《漢書·禮樂志》中講:“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慢慢的人們將上古的雅樂聲律缺失遺忘,即使後代有能記錄樂曲的,也不能解說音樂的真意了。

到春秋時期,孔子在齊地聽聞舜帝作的《韶》樂後境界得以升華,身體感受前所未有的舒暢愉悅,長久沈浸在《韶》樂的美妙中,以至於“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孔子一直周遊列國,致力於復興禮樂來挽救禮崩樂壞的紛呈亂象。

我們可以看到,在之後各朝代的盛世明君,都是推行禮樂德政的。反之,亂國昏君,則喜好消磨意志、萎靡不振的靡靡之音。如,商紂王樂師師延投其所好作靡靡之樂,使商紂王沈迷其中而越加萎靡頹廢,商朝滅亡之後,師延投濮水而死。此音,被後來的師曠稱為亡國之音。

歷史上,是凡亂世時期必出昏君禍國殃民,民間也多是流行桑間濮上、鄭衛之音的淫邪之音。

回歸傳統 再現輝煌

當今,盛行於世的《神韻》藝術演出,出現即震驚世人,再現了遠古神傳文化的深遠廣博之神韻。每年的世界範圍內的巡演和藝術傳播,令人回味之余也漸漸領悟到,根植於華夏神州的傳統文化,是上天久遠之前就留給世人的,以便在末後亂世時期,再度凈化人們的身心,開啟心智,走出亂世泥沼。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僅殘留神廟遺址而依依消亡後,唯有華夏文明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原因所在。否則,沒有神佑的安排,而穿越歷史的災禍侵襲,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

於今的《神韻》樂曲演奏,完美詮釋了中西合璧,的恢宏且深邃玄妙的特點,這也正是《神韻》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表現,這也註定了《神韻》是世界的。

綜上,我們也就理解了《神韻》演出,為何會讓聽者含商咀征為之神馳,身心愉悅,有被重塑生命的感受;為何能撥動心弦喚醒人們塵封已久的遠古記憶。只因,承載著遠古神之韻律的正音雅樂,能通神明並“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充滿著無盡的能量而被神護佑。

(參考資料: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禮記·樂記》、《史記·封禪書》、《史記·樂書》、《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