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古代詩人對神仙境界的向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 智真

描述對神仙境界的向往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常用象征、比興、用典的手法,糅合神話故事、歷史人物、自然景象描繪出神奇瑰偉、引人入勝的境界,內涵非常豐富,傳達出企盼與仙人相遇,得授仙道、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強烈願望。

屈原《楚辭》中的《遠遊》篇,通過“遊”的描寫以表現逍遙世界,抒發內心的思緒,“惟天地之無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經營四荒兮,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闊而無天。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則已透出深厚的哲理意味,人生短暫,生命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局限在狹小的世界裏,無法磅礴萬物,而達到與天地並生的境界。於是便渴望著輕舉遠遊,飛向無窮之境,融於天地之間,並由空間的無窮而臻於時間的無盡。

到了漢代,企慕神仙、長生久視已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如漢樂府詩中《長歌行》寫道:“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詩中之人隨仙人上山采藥,又將長生之藥送給世人,使之延年益壽。

《隴西行》寫道:“離天四五裏,道逢赤松俱,攬轡為我師,將吾天上遊。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伏趺,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詩人描寫天界所見之景象,令人歷歷在目。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道士或文人士大夫創作羨慕神仙的詩的人都很多。如著名道士葛玄,成仙後被人們稱為“葛仙翁”、“葛真人”,相傳他在學道功成、白日飛升之際,賦作了三首遊仙詩。他在第一首詩中寫道:“大道常無為,弘之由善始。吾今獲輕舉,修行立功爾。三界盡稽首,從容紫宮裏。停駕虛無中,人生若流水”,感嘆人生的短促和仙界的美好,鼓勵人們抓緊時間求道,悟道證道。

詩人郭璞在他的遊仙詩裏寫道:“京華遊仙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他認為榮華富貴並不值得留戀,隱遁求仙才是最快樂的,表達了其超脫塵世的心態。嵇康在《遊仙詩》中寫道:“蟬蛻棄穢累,結友家板桐,臨觴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長與俗人別,誰能睹其蹤”。嵇康認為人要有志向,而且要能夠“守志”,他的志向就是做本我,做真正的自己,不加任何修飾和外物羈絆的本然的我,希望自己能夠“蟬蛻棄穢累”,拋棄世俗所累,因此他“慷慨遠遊”、“奮冀北遊”,以一顆純潔的心追求神仙之道。

成公綏在詩中寫道:“盛年無幾時,奄忽行欲老。那得赤松子,從學度世道”,希望能夠跟隨仙人學道。古人求道非常之艱辛,往往以達“四海”、“五嶽”、“八極”、“十方”,上下追尋、四方求索。如曹植在《遊仙詩》中寫道:“翺翔九天上。騁轡遠行遊。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登玄渚,南翔陟丹邱”,除以東西南北方位表現空間之闊大之外,更表現出詩人志向的高遠。

唐代是儒、釋、道發展和弘揚的鼎盛時期,文化繁榮昌盛,產生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偉大詩人。人們敬信神佛,很多人求仙訪道,修佛修道,唐代社會彌漫著濃厚的神仙氣息,詩歌的創作更是充滿仙風道味。有的修道人本人就是文學家、詩人。如道士司馬承禎與詩人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人,被稱為仙宗十友。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孟郊等唐代著名詩人也都有很多表達對神仙境界向往的詩歌傳世。

盧照鄰《懷仙引》緣起於:“若有人兮山之曲,駕青虬兮乘白鹿,往從之遊願心足”,渴望遇見仙人,而生同遊之心,然後敘述過程:“懷飛閣,度飛梁。休余馬於幽谷,掛余冠於夕陽。曲復曲兮煙莊邃,行復行兮天路長”,最後終結為獲得永恒:“天長地久時相憶,千齡萬代一來遊”。

李白自稱本來就是“謫仙”,因此他遊於仙境猶如重返故地,與仙人相遇猶如故人重逢,甚至如遊子還家,一切是那麼熟悉親切:“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懷仙歌》),表達出彼此都殷切地思念著對方。崇道是李白一生的信仰,他寫道:“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描寫回到仙鄉後,神仙們都格外熱情:玉女“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赤松子“借余一白鹿”,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而詩人對仙人的邀請則是“含笑淩倒影,欣然願相從”。他在仙境中的行動更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超越時空,“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揮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雲臥遊八極,玉顏已千霜。”(《古風》)

李白在遊歷嵩山時,曾與隱居在嵩山的著名隱士元丹丘結為好友。元丹丘安貧樂道,不與權貴妥協,不願為了獲取功名富貴而向當朝權貴奴顏屈膝,而李白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種氣節,二人志趣相投,一起隱居在嵩陽一段時間,並同遊中嶽,三十六峰皆登,尋仙問道。李白還寫了《元丹丘歌》贈送給他:“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古人敬信神佛,渴望得遇仙人度引(授道),返本歸真,追隨天地之道,與天地相應,才能知變,應變,無憂無慮地安於所處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