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尋真

北宋名臣范仲淹,從小苦讀,學習《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後來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敬信神佛。

他為官數十年,生活非常儉樸,即使身居宰相時也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有人主張為他建新宅,他說:“人追求的是道義。一個人如果心中有了道義,無論身在何處心裏都是高興的。”

范仲淹沒有為子孫置辦田地房產,卻用自己的積蓄興學、置辦義田、周濟他人。他一生因正義敢言而數次被貶,但他不因個人的際遇而悲傷,曾三度當京官又三次被貶到京外做官。

天聖七年,剛進京任秘閣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對皇太後鋪張浪費被貶出京城。此為一進一出也。

明道二年,任右司諫的他,因堅持為他人討回公道被皇帝貶往睦州。此為二進二出也。

景祐二年,范仲淹升任禮部員外郎,時任宰相的呂夷簡為防范仲淹直諫,便奏請皇上委任范仲淹做開封知府,並傳話范仲淹“不為言官,不要多費口舌去議論國事”。此為三進三出也。

這要擱許多人身上哪還受的了?可是范仲淹的心卻不為所動。

不患得患失,以平常心對待人生中的起落,是一種並不容易達到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了人世間的真實狀況:“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就是說人世間,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忙碌碌,道德仁義可以做為一種理想,但是關鍵時刻,有多少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為他人著想呢?

古人所說的君子是一種高尚而難以達到的境界,得到了自己很期望的東西,也不會過分高興,失去了心儀的東西,也不會痛斷肝腸。

范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古人講,不修道已在道中,當我們看到《嶽陽樓記》中的另一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可以體會到范仲淹的胸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