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玩界行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戴東尼【明心網】前幾天上海一位古玩界的老行家老程來我紐約的古玩店作客,老程雖已年過花甲,但精神抖擻,尤其一談到古玩,更是兩眼放光,滔滔不絕,可見他對古玩之鐘愛。可是當老程講了一連串話之後,在場的其它幾位上海同鄉朋友卻好似一團霧水,還不禁偷偷地問我:“講啥麼事?”我這才明白,不是老程上海話講得不好,而是他講話中用的全是上海古玩界的行話及切口,難怪業外人士難以理解了。筆者現將上海部份古玩界行話闡述出來,以供古玩愛好參考。
吃藥:即受騙上當,買錯東西。這種上當的滋味往往是很不好受的,就像吃藥一樣,很苦。但吃藥又能治病,就好像買古玩“吃藥”多了就會慢慢成熟起來,最後成為資深收藏家或古玩商。
埋地雷:指古玩生意人設圈套,把贗品有意識地置放在它處,並喬裝打扮掩蓋起來,等待或誘惑那些滿腦子想碰運氣、買便宜貨的人來上當受騙。例如有人將上海市場上買來的假古玩,藏到浙江農村人家裏,裝成這件東西好像是農村人祖上傳下來的假象,然後勾引上海的大買家去買,這種欺詐行為便稱為“埋地雷”。
新家生:指贗品。古人稱“家生”為器物的總稱,“新家生”即新的器物,贗品。
當賬:泛指業內人士以物換物,等價交換的一種交易形式。“當”是對等的意思,如成語“旗鼓相當”。
行貨:又叫“大路貨”,指藝術家或工匠為應付市場需求而批量生的藝術品,往往並不精美。
打悶包:指不準開封檢驗的買賣,有時也指沒有看到東西而交易的行為。
妖:指具有一定迷惑力的贗品,造假手法妖邪狡詐,常常會讓人上當受騙。
扒散頭:多指對殘缺或損壞的古玩進行遮人眼目的修補,它與“修復”不同,修復是公開性的,而“扒散頭”常常是隱蔽的,為的是蒙人。
下出籠:指利用他人的生意而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易。
輸:買一件古玩,到手後賣不出去,或者要賠本虧損,都叫“輸”。
搬磚頭:指不花本錢拿他人的古玩來賣的一種生意經營手段。
掮:就是掮著別人的貨物去兜生意。與“搬磚頭”相似,但“搬磚頭”是有了買家後才拿,而“掮”往往是拿著貨兜攬買家,“掮”不掉可以退還。
叫行:古玩在同行之間的買賣。舊時古玩是在行會裏交易的,交易時的價錢是隨市叫喊出來的,後稱這種買賣行為“叫行”。同行之間買賣成交的價位,也就稱為“叫行價”。
敲鋃頭:簡稱“敲”,指古玩生意人在買賣時硬碰硬地交易,多用來說明某樁生意紮實、牢靠。
至尊:“大興”的反義詞,指可靠、正宗的古玩。
生蠟:指完整無損、完好如初的古玩。
包漿:又稱“皮殼”,指古玩在歷史長河中所受熏染,而呈現在外表上的一層包裹物。如有的竹、木、牙、角雕作品上,好像包上了一層油皮,這種油皮就叫“包漿”。因為包漿是天長日久形成的,所以它是鑒定古玩重要條件之一。
拾漏:買了別人不懂的好東西,揀了便宜。“拾漏”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想看完以上的註解後,再來看老程以下的這段話就不難理解了:“上海有一個開古董店的,整天叫人吃藥,不是埋地雷,就是用新家生當帳,還經常用行貨打悶包,店裏擺的大部份古董老妖的,唯一的幾件真東西還是扒過散頭的,結果搞得店裏的職工經常下出籠,生意輸掉。不像隔壁的一家古董店老板,為人真誠善良不騙人,搬磚頭掮古董叫行賣得相當好,敲來的古董絕對至尊生蠟,包漿一流,有時還拾拾小漏,生意越來越好。”
發稿:2008年1月13日
更新: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