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華夏歷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唐朝(十五)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緣

【明心網】石刻和雕刻藝術

大足石刻藝術

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100余處,6萬余尊,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摩巖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

北山摩巖造像,位於縣城西北1公裏,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雕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刻工精湛,人神合壁。

龍門石窟雕塑

龍門石窟的雕塑大規模開鑿於北魏和唐代。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塊左右,全山造像十萬余軀。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氣勢宏偉,雕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為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徽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奉先寺群像的布局、形象的賭徒、神情的刻卉,都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體現出唐代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萬佛洞建於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完成。因洞內南北壁上滿刻著小佛,約共一萬五千余尊,故稱萬佛洞。正壁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後壁雕刻五十四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形象別致。南北壁基刻伎爾人,舞者衣帶飄揚、婀娜多姿;奏樂者手執樂器,形像生動。洞外南壁觀世音菩薩,左手提凈瓶,右手舉麈尾,比例勻稱適度,體態動靜都贏得劃得較為自然。木塔建造在高大臺基上,臺基高4米余,分上下兩層。上層的臺基和月臺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67.31米,其中塔剎高約10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敦煌石窟雕塑

莫高窟唐現存492個石窟中,唐朝時建造的就有247洞。

隋唐為莫高窟的全盛時期,特別在唐朝。佛教達到了鼎盛時期,石窟的開鑿也進入了鼎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南北朝。唐代時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了天國的壯麗圖景。

樂山大佛

俗稱“遊峨眉必朝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淩雲山上,為淩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71米,頭高14.7米,耳長6.72米,鼻長5.3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腳背寬9米、長11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這尊大佛像,雙手撫膝,神情肅穆,目視著莽莽大江。它不僅體型巨大,而且雕刻技術高超,結構勻稱,比例適宜,線條流暢。頭部身上還巧妙的暗藏排水系統,以避免水流沖擊,減弱風化。在佛窟左面巖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棧道,因其盤旋九曲,故名“九曲棧道”。 從棧道可下到大佛的腳底處。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高宗開元初年(713年),歷時90年方竣工。當時淩雲寺名僧海通見三江匯合處,每逢洪水季節便水患不斷,遂蒙生修建大佛的念頭,想借此以鎮水妖。於是他歷盡艱辛,四處化緣歷時20年積資。海通沒等到大佛建成即過世。後經劍南川西節度使韋臯,繼續將其建成。現淩雲山頂的海師洞,傳為海通修習之所,洞內有海通塑像,高2米,盤膝而坐,手捧裝有眼珠的托盤,面容剛毅,威不可犯。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像。千百年來,人說這裏“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一是說坐佛之大,二是指佛教文化的濃郁。很奇妙的是,在大佛附近的江邊還有一尊自然形成的、十分逼真的睡佛,它的頭、手、腳分別由烏尤山、淩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而成,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的胸部位置。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