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出訪嚴重影響東道主尊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吳睿【新生11月4日訊】很遺憾沒有趕上大紀元的“話說江核心”有獎征文,一直想把這段感想寫下來,今天才終於能付諸於行動。
在江澤民出訪德國,東歐四國,和冰島期間,我不時聽到江又怎麼窒息人權了,怎麼對西方民主國家施淫威了。可是這些都是單獨的例子,仿佛沒有多大的聯系。如果說是有吧,那就是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江。好像沒有什麼出人意料的。他什麼事情做不出來?!
江澤民10月訪美前,我仔細閱讀了各方對他出訪德國,東歐四國,和冰島的報道。這使我看到了比一個個例子更多的東西。人們越來越多地談論著全球化的趨勢。中國在其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江澤民又扮演了什麼角色?這個所謂的“總統”不但沒有促進全球自由,民主,經濟的發展,反而成為全球進步的絆腳石。
且看他在各國的表現。他聲稱“不安全”,要最高警戒措施。他要求“外交規矩”,以此提出許多無理要求。他用“人民幣外交”,買去了別人國家的尊嚴。在他離開後,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東道主。
所謂的“不安全”,就是指摘說法輪功學員要謀殺他。還誣陷法輪功學員為恐怖分子。在愛沙尼亞,由於它的“指控”,警察不得不在旅館房間裏逮捕了四個法輪功學員。事後,警方試圖控告法輪功學員“非法集會”。愛沙尼亞法官Joks認為:和平地散發基於國際人權組織大赦國際聲明的信息材料,對活動進行拍照和佩戴法輪功徽章並不構成一個公共集會,因此不需要根據法律在地方自治政府登記。
Joks說,四位法輪功學員的活動沒有危及到公共集會中涉及到言論自由的法律限制所規定的標準,並指出,根據憲法,任何人有權自由地用口頭,印刷品,照片和其它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見,信仰以及其它信息。他認為,這樣的案例的後果在愛沙尼亞是會令人痛心的。在以案例為基礎的法律體制中,這樣的案例,對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律體制是多麼大的傷害!
他所謂的“外交規矩”,就是民主國家滿足他的無理要求。警察粗暴地對待和平抗議者。德國媒體在其出訪期間說江把獨裁帶到了德國。柏林嘗到了天安門的味道。波羅的海新聞社,代表這東歐四國的最大的新聞社,發表社論:在某種意義上說,立陶宛經過了一項考驗,然而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立陶宛沒有及格。其國家的尊嚴和主權被警察的行為嚴重地破壞了。在冰島,人們更是主動站出來反對他們政府的違背人權的“黑名單”。據說,冰島是為了一些小小的“長期投資”的許諾。真正出賣了人權民主而到手的利益其實還很少。江的出訪嚴重地影響了東道主國家的尊嚴,甚至政府和人民的關系。這樣的“客人”我想人人都不會喜歡。
而對這些東道主國家來說,它們蒙受的損失又豈是小小貿易合同可以買得回來的。它們被破壞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基本的價值理念。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正象波羅的海新聞社說的:人權比江澤民來訪重要!
資料來源:
“Iceland, Lithuania,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pushes fight against dissent abroad” by TED ANTHONY,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July 8, 2002, Monday, BC cycle
“ESTONIAN LEGAL CHANCELLOR CENSORS WIDE INTERPRETATION OF PUBLIC MEETING” by Baltic News Service (BNS), TALLINN, Oct 07
On April 11, 2002, “Anmaend: Jiang Zemins Diktatur auf deutschem Boden” (Anmassend: Jiang Zemin’s dictatorship on German Soil) by Channel 1 National German TV, http://www.tagesschau.de/aktuell/meldungen/0,2044,OID697126_TYP_THE,00.html
On April, 11, 2002, “Berlin Tastes Tiananmen”, by Deutsche Welle
http://dw-world.de/english/0,3367,1434_A_494522_1_A,00.html
“ACTIONS BY POLICE DURING CHINESE PRESIDENT"S ARRIVAL HARM LITHUANIA"S DIGNITY ━ CONSERVATIVE”, by BNS, June 17, 2002
“HUMAN RIGHTS MORE IMPORTANT IN LITHUANIA THAN CHINESE LEADER"S VISIT” by SEIMAS CHAIR, BNS, June 17, 2002
發稿:2002年11月4日
更新:2002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