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張三豐傳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張三豐五歲時因染目疾積久漸昏。投碧落宮道士張雲庵醫治半載復明,收其為徒在碧落宮住七年。雲庵老師教習道經兼習練武術。至宋宗鹹淳元年(1266年) 父母相繼去世,束裝出遊遍歷名山,訪道求真均無所獲。後乃居於陜西寶雞山中,其山三峰挺撥巍峻秀麗,因此自號三峰居士。但因之名不雅,因古有三峰采戰之說,故改峰為豐。在延佑元年時已六十七歲,始入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傳以金丹大道,山居四載年已七十歲,雖然靜修四年,因無伴侶法財,多有困難。回憶自己雲遊多年,手中無錢不覺淚下,火龍真人遂傳以(丹砂點化)之訣,命其出山修練,和光混俗,遍遊大江南北,往來名山古剎,又與江湖上各種人物交往,傳授拳術,講究丹法。
又至數年於元朝泰定甲子春張三豐已七十七歲,到了武當山,看到山中一片山林美景,使人心曠神怡。張三豐在武當山中結廬修道捧讀經書,潛心修煉,九年道成之後,又去湘雲巴雨之間尋師旁道好學不倦。經過名山大川受過艱難磨練,結識了不少良師摯友,學到不少心傳。後於元朝至正初年由楚回到遼陽省舊墓至燕京,公卿故友死亡已盡,後復南遊,於西山遇見道教北派之丘長春,二人相見話逢知己,促膝談道,義古論今,說到妙處點頭會心。如此談道非同常人。於正二年九十五歲在南京遇沈萬三以丹道之法,後又到寶雞山居金臺觀。一日自言死,留頌而遊。當地人楊軌山具棺殮之,及葬時聞棺內有聲,啟而復活,這時他已經是一百三十歲了,是明朝洪武年。到了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後,又入蜀到了太和山玉虛庵,他在山前蓋一草房結廬獨居,目為邋遢道人。由於年高體健,有人問他仙術他閉口不答,如問經書他就喋喋不休地講起來,有人問他姓名,他只說是武當鄉人。
武當山主持孫碧雲親自前去拜訪,談經論道交遊密切。後來張三豐的名望傳到朝庭,明朝洪武十七年皇帝下詔求一佰三十七歲武當隱士張三豐,不見。十八年強迫沈萬三敦請亦不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下詔武當山一佰六十八歲老隱士張三豐入朝,不赴,唯以詩詞托孫碧雲奏,詞曰:
聖師親口訣,明方萬古遺,傳與世間人,能有幾人知,衣破用布補,樹衰用土培;人損將何補,陰陽造化機,取將坎中實,金花露一枝,慶雲開天際,祥光塞死基,歸已昏昏點,如醉亦如癡,大丹如黍米,脫殼證無為,優遊天下廣,萬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藥,壽如天地齊,如若不延年,吾言皆是非。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求,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喉,口口是元音。
明成祖讀詞後,封張三豐為武當真人。明朝自洪武至天順數十年間,幾代皇帝訪求三豐凡數次,張三豐皆未入朝謁帝。
張三豐人生哲學
張三豐漂泊一生,行蹤不定,來無影,去無蹤,是位傳奇色彩極濃的人物。但從他留下的大量詩文和功法中,可以清楚地明了這位邋遢道人不凡的人生哲學。人生在世,如何活著,一生追求什麼,這是人類探討了幾千年的話題。關於“人生”的大題目,各宗教也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張三豐也給出了解答: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隨遇而安,在塵出塵。張三豐的物質生活降到了最低點,他視權勢如草芥,財富如糞土。他主張生活隨意,無拘無束。甚至連道門的戒律也可以不管,只求逍遙自在。這反映在他的許多詩中。
快快快,紅塵外。
閑閑閑,白雲間。
妙妙妙,松崖一聲嘯。
來來來,蓬萊島花開。
(〈雲水後集〉快快吟)
不參禪,不禮拜,不打坐,懶受戒;
遇酒吃幾杯,遇肉啖幾快;
頑石當枕頭,青天作被蓋;
不覺睡到日頭紅,無恐無驚無怖駭。
從今打破是非門,翻身跳出紅塵外。
拍手打掌笑呵呵,自在自在真自在。
(〈雲水三集〉後了道歌)
清茗清香清道心,清齋清夜鼓清琴。
人能避濁談清凈,跳入雲山不可尋。
(〈雲水三集〉清吟)
笑呵呵,復高歌,
風流醉舞書煙波。
披漁蓑,走巖阿,
日暮江山樂事多。
我在斜陽村外過,
何人知我醉婆娑!
更新:201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