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鄭和七下西洋 傳播華夏文明(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周慧心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拜訪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創舉。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拜訪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他的航海時間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要早七、八十年。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不僅是明代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的創舉。

鄭和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回族。明太祖統一雲南後,鄭和被閹入宮,靖難之役中,從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賜他姓鄭,提拔為內官監太監。

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之一,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知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在長達28年的七下西洋的偉大航行中,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出行的艦船多達200余艘,人數多達27,000余人,如果沒有精密的計劃與管理、發達的造船術和先進的航海技術,是不可能完成遠洋航行壯舉的。鄭和成功七下西洋充分證明了他在航海船隊方面的領導能力和組織天才。

七次下西洋

鄭和七次下西洋。(網絡圖片)


據史料記載,明成祖之所以派鄭和遠航,一是想要查訪惠帝是否逃亡海外,一是想藉此顯示明朝的富強,與周邊國家修好,以樹立永樂皇帝的崇高威望。但鄭和出使西洋,也非一帆風順的,經歷許多艱難險阻,甚至遭到伏擊,但都憑其機智和勇武,一一化解。因此他七次下西洋,不僅使明朝威震海外,還促進了與各國的海外貿易。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鄭和與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長44丈廣18丈大船62艘,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經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逞羅(今泰國)、錫蘭(今斯裏蘭卡),最後經古裏(今印度西岸)返回中國,歷時兩年零兩個月。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遠航船隊,“體勢巍然,巨無與比,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而就其航行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不僅在中國航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亦無先例。

在此次遠航期間發生了兩次事件。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170人。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

鄭和身負永樂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開殺戒,沿路西洋各國恐懼明朝前來侵略,於是稟明皇朝,化幹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鄭和船隊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的時候,突然遭到海盜的攔截襲擊。海盜的首領叫陳祖義,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現在的南洋,召集一夥人占領了舊港,常常打劫路經此地的商船,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

這一次,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貿然下手,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裏卻準備打劫船隊。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部署對策。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殺死了五千多人,燒毀了海盜船只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義。皇帝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並斬首示眾,警示他人。鄭和為東南亞海域鏟除了海盜匪患,受到各國的贊譽。鄭和第一次遠航於公元1407年結束。

接著,作第二次遠航。到公元1421年,一共遠航五次。除上面提到的國家外,還到過暹羅(今泰國)、真臘、淡馬錫(今新加坡)、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柯枝(今印度柯欽)、忽魯謨斯(今屬伊朗)、祖法兒(今佐法兒,在阿拉伯半島)、木骨都束(今索馬裏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境內)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海岸。
    
鄭和第六次遠航歸來,明成祖去世。新皇帝不到一年也死了,再繼位的宣德皇帝才兩三歲,顧不上遠航的事。公元1430年,朝廷才又啟用鄭和作第七次遠航。此時他已經六十歲,仍毅然擔起重任,漂洋出海,弘揚國威。當船隊返航行到古裏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死時62歲。鄭和的七次航行,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裏,可繞地球三周有余。

古代發達的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鬥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沈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

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鄭和下西洋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經濟、政治、文化影響

鄭和遠航亞非各國,在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後,亞洲許多國家都先後派遣使節與明朝貿易。1423年(永樂二十一 年), 古裏等十六國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達1,200多人,浡泥(印度尼西亞加裏曼丹)和滿剌加兩國的國王與王後也都來到南京,明成祖還設筵招待。當時蘇祿使團由東、西、峒三王率領340余人來華訪問,受到隆重的國賓待遇。東非的麻林王哇來頓本親自率眾訪問中國,不幸到福州就病死了。木骨都束和蔔剌哇也曾多次派遣使節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鄭和下西洋發展了外交關系,中原與周圍民族的關系也很融洽,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政令也達到了外興安嶺內外、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區。

鄭和寶船所到之處,都留下了中華文明的遺跡。他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馬六甲城南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的三寶公廟,大殿中供奉著鄭和坐像,至今香火繚繞,訪客不絕。三寶公廟的背後,是一座草木青翠的三寶山,又稱中國山,這裏豎立著1萬多座歷代華人古墓,其中也掩埋著鄭和屬下將士的遺骨。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滄桑,三寶山已經成了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先輩的墓園。山上的古墓大都面朝中國所在的故鄉方向,表達著歷代海外遊子盼望著魂歸故裏的中華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