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 啞巴竟開口說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遼東半島南端有一個叫後羊圈的村子,有一位啞巴給一家財主打長工。到年終算帳時,財主給啞巴的錢比別的長工少。啞巴覺得活沒少幹,憑什麼少給錢?他心裏不平衡,想對財主報復,於是計劃把財主家的柴火垛點著。到了晚上,啞巴來到柴火垛旁。剛要點,一想:我要把柴火垛點著,人家用什麼做飯呢,不能點!那怎麼報復呢?那我點餵牲口的草垛吧。於是爬到墻頭上剛要點,又一想:我點了草,牲畜不就沒吃的了嗎?不能點!就在這時,啞巴一不小心從墻上掉下來,摔得“媽呀”叫了一聲。這聲音被屋裏的人聽見了,就出來問:“誰?”啞巴說:“我,啞巴。”出來的人說:“啞巴不會說話呀!”啞巴說:“我從墻上掉下來摔一下,就會說話了。”於是屋裏的人把啞巴叫到屋內。啞巴把剛才的事來龍去脈說了一遍,財主家人都很感動,感覺對不起啞巴,把少給的工錢都補足了。
此故事中啞巴由開始的惡念轉變為善念,一念之差就帶來了福報。如果真放了一把火,既損人又不利己,還會受到法律制裁。即使別人不知道,那麼造下的惡業他也要償還的。可是啞巴良知未泯,選擇了善,福神就給啞巴安排善報,讓啞巴當時就會說話了。聽起來好像神話,其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理是誰也擺脫不了的。
發稿:2013年5月26日 更新:2013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