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深思明鑒

以史為鑒:勇敢的“退出者”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德國法西斯時代過去了,邪惡的納粹黨團消亡了,而人們至今仍在譴責納粹的暴行,追查納粹的余孽,許多納粹黨徒快到壽終之年,仍然逃脫不了正義的追查、審判、制裁。許多逃亡的納粹黨徒很後悔,在法西斯時代,背離納粹就意味著失去工作、地位乃至自由、生命,而在壓力之下,不脫離納粹又只能被動或主動的在這邪惡的黨團壓力下做著滅絕人性的事情。然而做了這些事情的人,卻終究逃不出正義天理的懲罰。

就是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麼一個恪守良知的人,他是一個勇敢的“退出者”,他了解了納粹的暴行後毅然退出納粹黨團,後來又為了保護猶太人、揭露法西斯暴行與納粹周旋,他的事跡後來被拍成了話劇和電影,他就是庫特·格斯坦。

1905年,庫特·格斯坦出生在明斯特一個富有的德國家庭,他年輕的時候追求精神世界,成了虔誠的基督徒。然而,德國國家政治生活動蕩莫測,格斯坦卻對這種種變化無動於衷。1938年,他在寫給叔叔的信中說:“我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因而一定會堅守住自己的信仰和公認準則的底線。”

守住底線,意味著難免和納粹作對。從1933年開始,納粹政府開始把各種獨立的教會團體納入到“希特勒青年團”的控制之下,這個行動前後網羅了大約80萬名青年,庫特· 格斯坦也在劫難逃,不情願地領到一張納粹黨黨證。為了表示反抗,格斯坦不但給蓋世太保寄去一封措辭尖銳的信,還組織年輕的教徒退出納粹黨,並且親自撰寫、印刷了成千上萬的宣傳手冊,每次出門都背著裝滿小冊子的書包去散發。格斯坦的獨角戲終於引起了當局的註意。1935年5月24日,身上揣滿小冊子的他被蓋世太保逮捕,隨即因誹謗國家和納粹黨的罪名被投進大牢。

這是格斯坦第一次入獄,他在裏面待了總共6個星期,最後靠了私人關系才放出來。這時他發現自己已經一無所有:他被禁止發表各種言論,他被開除出黨,而且丟了在礦山的差使。第三帝國非但禁止格斯坦擔任任何公職,連國內的私人企業也不能雇用他。後來由於格斯坦的才能引起了納粹頭子、黨衛軍直接領導人希姆萊的註意,他成了黨衛軍的一員,而他在這罪惡的稱號下面,卻仍然是一名勇敢的“退出者”,他用黨衛軍的假面掩蓋了自己,所以能隨時向需要自己的人提供幫助。他給客戶的猶太秘書提供假證件,或者幫助廠裏的勞工設法逃避各種強制勞動。

1941年10月25日,格斯坦與一份至關重要的文件不期而遇,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對猶太人進行“最後解決”的方案,為了曝光邪惡,他想了許多辦法,進行了許多嘗試,可是都沒有成功。但是他繼續按自己的方式行動,一些教會裏的老朋友逐漸回到他的身邊,他們幫著猶太人尋找藏身的地方,然後想辦法送他們逃出德國。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敗北,格斯坦所在的衛生研究所裏的氣氛一天比一天緊張。從1943年6月開始,納粹對猶太人的滅絕行動升級了。1944年,格斯坦接到命令為屠殺800萬猶太人準備氫氰酸,他拒絕交貨,借口是貨棧不足。憑著這些借口,格斯坦讓一批又一批農藥逃避了充當“消毒劑”的殺人罪惡。他像一個孤軍奮戰的勇士,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1942年,有關納粹集體屠殺猶太人的各種小道消息在歐洲各地時有耳聞,甚至傳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但是看不到公開揭露這一事件的行動。格斯坦嘗試過,但他的聲音被淹沒了。直到這一年年底,盟軍才在一份正式聲明中抨擊了納粹搞種族滅絕的醜惡行徑。爾後教皇勉強發表了一份語氣含混的聲明,裏面提到了那些“僅僅因為身屬某一種族或民族而難逃一死的人”,但沒有一句點明猶太人——他們每天還在格斯坦的眼皮底下被送進納粹的焚屍爐!1943年2月,格斯坦請求他的荷蘭朋友尤賓通過無線電向英國人報告這場大屠殺的詳情,尤賓說:“您所陳述的事實慘絕人寰,簡直令人難以置信。”1945年春天,納粹日薄西山,格斯坦終於有機會逃到了法國人那裏。他需要一雙傾聽的耳朵,可是法國人把格斯坦當成了一個畏罪悔過的黨衛軍逃兵。起初,審訊他的抵抗組織戰士把他當瘋子對待,嚇唬說要崩了他。漸漸地,他們意識到格斯坦所供情況的重要,格斯坦這才有機會替盟軍整理出一份詳細的報告,由他們交到英國秘密科研機關兩位科學家手裏。

後來這份報告被送到紐倫堡國際法庭完成了正義的使命。

看完格斯坦的故事,自然想到了在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相同一幕。中共與江氏集團汙蔑陷害法輪功人士,並且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在這個拷問人心良知的時刻,有許多人明辨是非正邪,紛紛宣布退出共產黨,並在行動上抵制中共暴行,這些勇敢的“退出者”的行為也將被永遠載入史冊,為後人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