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透視蟬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非文

【明心網】暑氣逼人,又聞蟬鳴。

蟬,在古中國曾被視作“高潔”的象征。

陸機的《寒蟬賦序》中稱:“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駱賓王更是在獄中借“蟬”發揮,唱出了“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高調。蟬,本是自然界一昆蟲。其“高潔”的美譽,很可能得益於其貌不揚的外表和生存方式;黑不溜秋的身軀,一對大而突出的眼睛,靠近乎透明並有翼絡的雙翅竄翔於林木之間。雄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幼蟲生活在土裏,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刺吸植物的汁。無論是吸根還是吸汁,其“含氣飲露”悄悄然於植物好象“不傷大雅”;其“黍稷不享”又於人類無爭。蟬的這種貌似“謙謙君子”的形象,自然會給眾人留下似乎“高潔”的印象。

暴露蟬“謙謙君子”真面目的,恰恰是其胸前一根不起眼的刺針。每當蟬用刺針吸飽樹木的“瓊漿玉液”而高鳴時,一定是這條樹木的“吸血鬼”在美滋滋地求偶。當然,這個內如袁枚《所見》一詩所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夏日,尋著蟬鳴的方向,手拿一根長長的竹竿,頂上套一個尼龍網袋,在淡灰色的樹幹、樹枝與褐色的疤痕之間分辨,在樹葉與樹葉的錯落紛披中尋覓,任汗水在曬紅的臉上流淌,輕輕地走近,急急地出手,一些傻乎乎的蟬就會自投羅網,直往網底鉆。這些被抓住的蟬往往成了雞、鴨們的美餐。有人還會把那種被稱為“響板”的蟬去掉頭、尾,放在油裏炸了吃,據說,又脆又香,味道極美。我們的童年就是在諸如捕蟬這樣的遊戲中快樂地流逝了。雖然現在很少有人炸蟬了,但在農郊,尋著蟬鳴的方向去捕蟬,依然是一項對孩子們具有較大誘惑力的遊戲。

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同人類社會中的有些現象,往往會有驚人得相似。蟬鳴和蟬的所謂“高潔”使人聯想到:象王寶森這樣的貪官在東窗事發前,曾兼職北京市反腐敗領導小組副組長,還是第七屆國際反貪汙大會的副主席。為此,他曾對反腐工作提出過許多指示和“高論”,他的畏罪自殺如再晚些時間,極有可能會代表我國政府出席世界反貪汙論壇大會。

蟬的外表及其生存方式給人以啟迪;高調不代表高潔,謙卑可能掩藏著卑劣。

(《財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