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聯合報社論】:放棄四個堅持 建設民主中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中共的兩岸政策主軸是「一國兩制」,但是,「一國」與「兩制」卻都是意義不明的詞匯;因而這個政策也就難以在兩岸互動中發生主導性的功能。

  「一國」自然是指「一個中國」。但是,就中共而言,「一個中國」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卻是臺灣朝野所不能接受的;因為,一個中國若是如此定義,將使兩岸之間的一切互動過程均無意義,對臺灣而言,形同只有等待被人吞並而已。其實,即使從「江八點」所使用的詞匯中也可看出,「中國」一詞的內涵及外延,未必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例如,江澤民說「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與澎湖列島重歸中國版圖」;此處所稱的「中國」,難道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嗎?另如,江澤民也提到「中華民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等等;然而,若將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視為「中國」的主體,則這個「中國」更非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已。僅此二例,即可知在「一國兩制」這樣的概念中,若將「一國」或「一個中國」定位於狹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不免引發爭議,以致不易推展。

  其實,「一個中國」若僅指狹義的政治意義,即很難用於處理當前兩岸的復雜情勢。因為,仔細推究起來,兩岸面臨的難局,可謂是「五個中國」相互糾纏的局面,絕非「一國兩制」這樣簡單的手段所能化解。所謂「五個中國」,一是江澤民所說「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那個「中國」,二是一九四九年發生分裂的那一個中國,三是分裂一方已歷八十四年的中華民國,四是分裂另一方已歷四十六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是兩岸未來統一復合的中國。這五個「中國」的內涵與外延均有不同,但共同構成了兩岸的基本情勢。就臺灣而言,除了臺獨人士外,大抵均希望透過這「五個中國」的交互作用,來化解兩岸僵局;因此,不再否認中共政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理存在。但是,就中共而言,卻認為臺灣只能接受「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結論,而欲全盤否認中華民國在其他「四個中國」中的歷史角色。換句話說,中華民國即使承繼中國道統,並接受兩岸分裂分治的事實,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之政權,又不放棄追求兩岸統一復合的目標,卻仍然不被中共政權所承認並接受。這樣的政策其實只是侵吞兼並而已,卻自稱是和平統一,如何教人信服?

  中共將「一個中國」如此定義,等於是將兩岸的爭執,貶抑為一場國號與政權的爭奪。但是,如今兩岸之間的興替之勢,絕非一場政權的存亡之爭或領土的得失之戰而已;而是一場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抉擇,也就是要為經歷了五千年專制極權宰制的中國人民找尋脫離宿命的機緣。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共對內主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要堅持所謂的「馬列主義」、「無產階級專政」以及「共產黨的領導」;而將這種違逆文明、違反人性的「四個堅持」稱作「中國特色」,實不啻為中國的災難與恥辱,又豈能永久見容於中國人民?另一方面,中共對港、澳、臺灣又宣稱「一國兩制」,但是,倘中國大陸的「國家主體」仍堅持所謂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則「兩制」豈不如同畫餅?這正是九七未屆,但「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然漸漸變質的緣故。

  因此,歸根究柢,中國的問題甚至不是國號的問題,而根本是一個民主的問題。中共或許能在一時用武力征服臺灣,但絕無可能永遠以「四大堅持」來宰制全體中國百姓。反過來說,中共若能努力嘗試民主改革,解開桎梏十二億人民手足的「四個堅持」,則中共自身亦不無脫胎換骨的可能,那臺灣問題也就自然較具轉機。其實,就中華民國朝野多數而言,已經少有顛覆中共的意念,只是希望中共能夠進行民主改革,自度度人;然而,中共的回應卻仍是「四個堅持」、「一國兩制」那個老套;也就是,只要統一,不談民主。這樣的政策,形同要以吞並臺灣來更加鞏固中共的「四大堅持」;這樣的統一,對全體中國人民有什意義?有什利益?或者,反而是一個悲劇?一場災禍?難道,這就是中共所指的「一個中國」!

  我們認為,「一個中國」若系指文化中國及未來統一復合的民主中國,其實不難成為兩岸的共識,現在的分歧是在制度與生活方式。中共統治的「四大堅持」的中國,不但令臺灣人民疑懼不安,其實也已面臨大陸人民的挑戰;我們深信,全體中國人對於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最後抉擇,才是決定「一個中國」的定義與內涵的終極因素。因此,中共所稱的「一個中國」若不能撕掉「四大堅持」的符咒,則很難解決臺灣問題,更不可能解決中國問題!

原載《登輝時代》:“兩岸關系的戰略思維”得獎系列文章
http://udnnews.com.tw/SPECIAL_ISSUE/FOCUSNEWS/LEE_ERA/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