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淺談義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亂世紛爭中,人們該何去何從?何為天道?什麼是行為標準?是從道德來劃分的。

三國之“義”,主要在劉、關、張,“義”首先體現在對道、對德的堅守,也就是追隨“道德、正義”才是真“義”,而對惡者的追隨是助惡為虐。劉備非常仁義,在群雄混戰中,弱小的他急需立足地之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終是不要。至後來陶謙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請劉備接受徐州牌印。陶謙安葬後,徐州眾軍也請劉備接受牌印,劉備還是固辭,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才接受。劉備之“義”是尋常之人無法做到的。

關公之義在於對劉備這個真“仁義”者的忠誠及對結義兄弟的忠誠,他忠的是仁義,這其實是對道德的堅守。後人說關公義薄雲天。關公之義還體現在“知恩必報”、“言而有信”、“有始有終”、“玉雖碎不能改其白”、“死不屈節、視死如歸”。“屯土山約三事”是關公與曹操的戰爭中被困於土山走投無路而做的選擇,三事是:“降漢不降操”、“曹操按照漢皇叔的俸祿來養贍、禮待劉皇叔的二位夫人”、“但知劉皇叔去向便當辭去”。關公當時對勸降的張遼說:“兄有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曹操)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三罪指的是張遼的勸降之言:“劉關張結義誓同生死,如果關公不降曹操,則必死,死了就無助劉備了及有負盟誓”、“劉備托家眷與關羽,如關羽戰死,則劉備家眷無所依賴、而負劉備依托之重”、“不思與劉備匡扶漢室,徒欲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

關公的“三約”忠誠的是劉備、張飛和漢室,始終沒變。假如沒有這三約而降,就是變節了。曹操為了收買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封官加爵、送美女服侍。但是欲、錢、權、色都無法惑亂關羽,錢、物被關羽送到劉備夫人的獨院裏封存、美女被關羽送去服侍劉備夫人,在得知劉備去向後,關羽反復向曹操辭行都被避見,萬般無奈投書曹操相府、掛官印於住所、沒帶所有曹操的封賞,只帶著先前的20余隨從保著劉備的兩位夫人千裏投奔劉備。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鎮守華容道,他在立有生死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是思曹操厚恩而選擇報恩釋放了曹操,這做法在歷朝歷代都是行得通的,因為關羽只是還曹操的恩。

曹操清楚仁、義、道、德的內涵,所以他敬佩仁義之士。

張飛之“義”是其所言:“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這是他首次面對從曹營歸來的關雲長時所講的話。張飛之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耿直、簡單。也如他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呂布姓呂,後拜丁原為義父,後殺了丁原而投奔董卓並拜其為義父,後為了貂蟬美色而殺了董卓,最後敗於曹操為曹操所殺。

人世間是沒有完人的,所以劉、關、張三位義士的行為也有缺陷,但這就是已經做的很好的人了,為後人演繹了“義”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