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缘归大法道德升华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历史回廊

古风悠悠:身处膏腴不自肥 廉苦为荣百姓钦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慧淳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县北)人。少时喜读书,博涉文史,“弱冠而介立,有清操。”家贫,但不食不义之粟,不取不义之财。父亡,哭丧感动行人和邻里,事母至孝,为时人所称誉,因而以儒雅标名。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时,韩康伯任吏部尚书。吴隐之被荐为辅田功曹,征虏军事。当时掌握军政大权的桓温对吴隐之颇为赏识,拜其为尚书郎,兼晋陵(今江苏武进县)太守。吴隐之在郡任职时,不用仆从,做饭砍柴,也由他自己和妻了负担。后迁朝中廷尉和著作郎等高官,但清俭之风,丝毫未变。

他把自己的薪俸,都分赐给亲族中之贫困户,自己冬天没有棉被,平时穿戴也十分破旧,其清苦之状,与贫穷的百姓毫无异样。

广州地临南海,依山傍海,十分富庶,珍宝异物极多,往往“得一箱之宝,可用数世。”但地处南国,气候炎热、潮湿而多瘴疫,北方人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因此,达官贵人都不愿去,只有一些较为贫穷的,每每求之。因而派出的刺史,大多是贪其财物之后,便借故离去。朝廷深知这种弊端,苦于无法革除。

隆安三年(399年),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兼领岭南诸事。吴隐之奉命携其家小赴任,行至离广州二十里的石门,听说这儿有泉水,名叫“贪泉”,凡喝过这种水的人,都会产生很大的贪欲私心。吴隐之对其家小等人说:“未见得如此,主要在于人的心,我们到了广州之后,只要永远保持清廉,决不丧失清正就行了。”到了泉边,他赋诗后,便酌而饮之。到任后,他清操逾厉,日常生活不过是吃些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非常俭朴。有一次,他手下的人,买来一条鲜鱼,剔去鱼骨存其肉,他发现后,对此人予以处罚,并辞去不用,杜绝了铺张糜费之风。他的这种清操,朝廷得知,安帝(司马德宗:396-418年)下诏表彰,说他:

“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俸禄均赐九族。身处可欲之地,而不改其操。拒享生活之富,而家人不易粗服,革奢务啬,使岭南改观。真是立人之所难,昌君子之美德。”皇帝的这一诏书,语言清丽,内容具体;心钦意恳,甚为嘉许。

纪元402年至414年,孙恩、卢循,率领江浙农民起义。孙恩死后,卢循转战甫海,来即攻围广州。吴隐之领兵固守。吴隐之的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吴隐之携其家小,在逃亡中被俘。卢循上表朝廷,说吴隐之是桓玄擅政者的死党,要求处决他。朝廷不准。经握兵权的刘裕致书信给卢循,要求遣还吴隐之,后来,卢循只得释放他回京。他回归京都时,所乘船只,“装无余资”,船上没有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

吴隐之回京都后,归其家。传载他只有内外茅屋六间,篱垣仄陋不堪。刘裕见此,赐给他车马,想给他营造住宅一所,都被一一拒绝。不久,朝廷拜他为度支尚书,管理中央的财政。他仍清俭不变,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后,其余尽分赈给亲族中之贫困户,家人依靠自己的纺织,其妻不沾寸禄。其穿戴仍为布衣素帻,宾客来了用粮,使口粮减少,他就并日而食。义熙八年(412年),吴隐之年老,申请退休,朝廷批准。次年病卒。

吴隐之为官几十年,从不接受任何馈赠。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也不管是在富裕地区,还是在贫困地区。他始终克勤克俭,清操不渝,身处膏腴而不自肥,并以廉苦为荣,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钦仰!

(事据《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