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历史回廊

范滂别母 万古流芳(二文)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罗善

范滂别母 万古流芳

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代,宦官专权,朝政十分黑暗。这时,朝中一批正直的官员对此极为不满,而范滂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范滂从小就以节操闻名,为朝廷所征聘,历任光禄勋主事、功曹。范滂有澄清天下的大志,所以为官时,敢于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专权。为此,曾被朝中的佞臣,栽以“党人”罪名(权奸们为了打击朝中正直官员,诬陷他们结党营私,称他们为“党人”),逮捕下狱,受尽刑讯之苦,后来总算获释出狱。范滂在狱中始终不屈,充分表现出刚直不阿的性格。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权奸操纵朝政,又大肆逮捕“党人”,加以杀戮迫害。这一次,范滂也免不了被列名其中。权奸将范滂视作眼中钉,一日不拔去,一日不肯善罢甘休。朝廷下了诏,紧急拘捕范滂。

督邮吴导,带着逮捕范滂的诏书,来到范滂所在的县中。吴导是个很有良心的官员,想到自己将不得不奉命去逮捕正直之士范滂,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在旅馆中,他关上房门,手捧朝廷所下诏书,趴在床上痛哭失声。范滂听到吴导之事,心里立刻就明白了,对旁人说道:“这一定是为了我的事!”他不但没有逃跑,反而立刻主动到县衙中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的官员,见到范滂自动来投案,大吃一惊。他不假思索,立刻毫不犹豫地解下县官大印,准备和范滂一起出逃。他劝范滂说:“天下大得很,随处都可以藏身,先生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死呢?”范滂对郭揖说:“只有我死了,这件事才能够平息。我不敢既连累你,又让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为此到处漂泊,不得安宁!”终于没有肯出逃。

范滂被逮下狱后,他的老母亲,来探望儿子,跟儿子诀别。母子相见,分外悲痛。范滂安慰老母亲说:“我的仲博弟弟十分孝顺,他会好好供养您老人家的。儿子马上要跟从黄泉之下的父亲去了。这样,也可以说我们母子俩都各得其所。只是恳请母亲大人,心里丢开爱子之念,千万不要过分悲伤!”范滂的老母亲深明大义,她完全清楚儿子的所为,了解儿子的品性,所以,老人家并没有表现得过分悲戚,而是勉励儿子道:“我完全了解你的所作所为,你能够与李膺、杜密这些以正直而著称的官员齐名,死又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在生与死的关头,范滂的母亲,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伟大情操,她不劝儿子屈服退缩,而是激励儿子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高节,不惜牺牲,具有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范滂则恭敬地跪下,聆听老母亲对他的最后教诲。听完后,又起来郑重地再次拜谢母亲。范滂的母亲,才含悲别去。

范滂此时心中感慨万千,他对一道来探监的儿子说:“如今豺狼当道,坏人吃香,好人遭殃。我想教你作恶,可是恶却是千万不能作的!我想教你行善,可是我并没有做任何坏事,却落得如此下场!”说罢,他身边的人都哭成了一片。后来范滂终于被权奸所害,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李膺、杜密、范滂等人死后,天下有识之士都暗地里议论,大汉的天下恐怕是不会长久了。

据史料记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很受范滂母子的影响,每次读到《范滂传》,都受范滂母子为正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不由得放下书来,喟然长叹。范滂母子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而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后汉书•范滂传》)

身教重于言教 父子清廉相传

胡质,三国•魏 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人,少时就与当时蒋济、朱绩等人,闻名于江淮之间。后受别驾蒋济荐举,魏太祖曹操,任命他为顿丘县令。魏文帝时,升任东莞太守,在那里当了九年的官。后又任荆州刺史、征东将军,封关内侯。胡质很有才能,所以为官时很有政绩,所到之处,境内太平,士子百姓,生活安定。

胡质为官正直清廉,凡有朝廷赏赐或得到财帛等物,均随时分送给部下,从不归于私囊。嘉平二年(250年),他老病而死,家中除了朝廷所赐的朝服和自己的书籍以外,竟一无财物。朝廷听人报告了他死后的境况,也大为感动。因为当时早于胡质一年而死的司空徐邈、卫尉田豫等,为官也同样十分清廉,身后家无财物,朝廷为表彰这些清节之士,便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表扬胡质等三人“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余财”。(《三国志•徐邈传》)又赐给胡质以及徐邈、田豫等几家一些钱粮,布告天下,以表彰他们的清廉自持。

如果说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胡质对儿子胡威的影响是重在身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自身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榜样,胡质一生以忠清著称,其子胡威,由于受到直接的家庭影响,潜移默化,也养成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品质。当年胡质在荆州当刺史时,有一次胡威从京城去荆州探望父亲。由于胡质一贯不治产业,故家中十分清贫,胡威无钱雇车马,更谈不上带书僮仆役之类,便一个人独自骑着一头驴上路。每到晚上停歇住宿,胡威都要一面放驴,一面拣柴。等驴吃饱,柴也拣得差不多了,再自己烧饭吃,他丝毫不以为苦。到荆州后,胡威在父亲那里住了十多天,便向胡质告辞,准备回家。临别时,胡质拿出一匹绢来,给儿子当作路上的花费。胡威见父亲竟会有绢匹,心中感到有些疑惑,问胡质道:“父亲大人一向十分清廉高洁,不知道这匹绢是哪里来的?”胡质向儿子解释说:“是我的俸禄中节余下来的,给你当作路上的盘费。”胡威这才放心收下。

说来也巧,胡质帐下有个都督请假回家,正好赶在胡威回家之时。这个都督不敢明目张胆地提出伴送胡威回家,便先上了路,到百里之外,故意装着是偶然碰上的路伴,相随着走了数百里,路上时时帮助、照顾胡威。胡威越走越觉得奇怪,心想此人为何老是和我相伴,而且数百里路走下来,还没有要分手的意思?他知道直截了当一定问不出原因来,便略施小计,诱使这个都督说出了真相。胡威确知这位都督是有意要照顾自己时,便将父亲给的那匹绢送给他,婉言要他不必再相伴而行。后来,胡威在寄给父亲的信中特意将此事告诉胡质。胡质不但不因为这个都督照顾了自己的儿子而感激他,反而严厉责罚了这位都督,并将他除了名。做官做到如此清廉的程度,自然再也不会有拉关系通关节走后门之类的弊端了。

由于父子俩如此清正廉洁,所以名声越来越传扬开去。胡威后来也被朝廷委了官职,先是担任侍御史、安丰太守等,后升任徐州刺史。跟父亲一样,胡威做官同样很有政绩,所任之处,民风淳厚,社会安定。

后来由魏而入晋,晋武帝时,一次胡威入朝,武帝谈起当年胡质为官的政绩,又谈起其清廉,十分赞叹。他问胡威道:“你和你父亲相比,到底哪个更清廉一些?”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的父亲。”武帝问:“你父亲在哪方面胜过你呢?”胡威答曰:“我的父亲清廉,惟恐为别人所知道,而我清廉却惟恐别人不知道,所以说和父亲相比,我还差得很远!”(《晋书•胡威传》:“(胡威)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为胜邪?’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晋武帝十分感慨于胡威的直率明理,后来又升胡威为右将军、豫州刺史。到最后,更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尚书,加以奉车都尉的官职。

尽管晋武帝一再重用他,胡威却照样敢于犯颜直谏,决不留情。有一次,他向武帝谏言,说政令太宽,以至许多朝廷大臣都不遵法令,晋武帝辩解说:“对尚书郎以下的官员,我并没有加以姑息。”胡威答道:“我所奏之事,目的哪里是要管束那些小官吏呢?正是要约束住像我这样的朝臣,才能够整饬社会风气,严肃法纪!”

胡威于太康元年(280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镇东将军,给以谥号曰“烈”。胡质、胡威父子俩一生清廉,其事迹载于史册,给后人以很大的启迪。

(《三国志•胡质胡威传》、《晋书•胡威传》、《三国志•徐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