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流傳千古家教聖經:詩禮傳家、重德修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清流》正見周報編輯

中國古人非常註重家風、家教,註重對子女的德性培養,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導,“重德修身”成為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古聖先賢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擇善而從,走正人生之路而無怨無悔。古人家教的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孔子:“詩禮傳家”

孔子是中國春秋時的思想家、教育家,相傳他有三千學生。《論語・季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個學生陳亢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在老師那裏聽到有與別人不同的教誨嗎?”

孔鯉說:“沒有啊!有一次我父親曾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

“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馬上就去學《詩》。又有一次,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裏,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馬上又去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

陳亢下來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獲,知道了學《詩》的道理和學《禮記》的道理,還知道了君子對待自己的兒子與別人的孩子是一樣的。”

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認為利用文藝形式對學生進行具體形像的教育,比說教往往有效得多。相傳《詩經》三百零五篇,就是他親自刪定的,內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隨道義有關。

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裏開始,另外,通過讀詩也能夠學到許多歷史、自然、社會知識。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所說的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禮儀行為規範,從學禮開始,逐漸培養出學生自覺的道德主體意識,進而成為日後通達天道、經世濟民的基礎。

孔子教育兒子學“詩”學“禮”,和對其他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孔鯉是自己的兒子就放松對他的要求,這一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和對兒子寄予厚望。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稱做“詩禮傳家”。

唐太宗的家教聖經

唐太宗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親自撰寫《帝範》十二篇賜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體、建親、求賢、
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為君應當遵守的十二條準則,指出:“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修身治國,備在其中”。《帝範》也被歷代帝王奉為家教聖經。

唐太宗諄諄告誡李治:效法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等古代聖哲賢王,“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唐太宗還寫了《誡吳王恪書》、《戒皇屬》等經典名篇,教導子女“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指出修養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澤綿延;

教導子女“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要自勉自制,嚴於律己,他講述了自己數年“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把時間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導子女“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要培養節儉樸素的品德。

唐太宗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如房玄齡、李綱、張玄素、李百藥、魏征等,並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儀。他一方面教誡子女要尊師重教,“見師如見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一方面支持老師嚴格管教,鼓勵老師對太子及諸王的過失極言切諫。

老師們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非常註意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誨,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良好的品質。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彎曲的樹下休息,就教誨他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取直成材。做君主的即使本身並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別人的規諫,也可以變得聖明。”

唐太宗還註意結合史實進行教育,他讓魏征編錄了《自古諸侯善惡錄》,分賜諸子,要他們把書“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從前人善者成、惡者敗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到鼓勵,從而更加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做正人君子和愛護百姓的人。

結語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終都是以倫理道德作為教育的最高價值取向的。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子女長遠打算,因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質、最美好的東西,是一切福份的源泉,是留給孩子的最可靠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