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深思明鑒

淺談古時的大學之道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清源

2011年一位大學教授在達沃斯論壇(Davos, Switzerland)發言中談到,中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教育是失敗的,失敗在於沒有重視培養自主有創造性的人和有道德的人。他甚至說,如果所有的學校都取消了,中國人的知識水平會大大降低,但中國人的道德水準會大大提升。“因為我們從小學開始,每一步走過來,都培養大家在說假話。”

上面所言切中國弊,很有道理。且看今日,國內高校林立,學子眾多,卻沒有培養出一位大師。相反,學術造假成風,師德淪喪,學生高分數低素質,原因在哪裏?我們來對比一下古今教育的差別就可以窺其端倪。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在傳統理念中,德乃立身立國之本,所以從天子一直到庶民百姓把修身看作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學即育人,最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道德。《論語》中講,“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習文化知識不是教學的根本,首先要培養人的德行:孝悌、仁愛、恭謹與誠信,如果還有余力,就可以進一步去學習文化知識。

《大學》也闡述了古人的為學之道。《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的門生曾參所作。《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後世學者合稱“四書”。

古時小孩到了八歲,都要進到學校裏上小學,學習的內容是灑掃、應對、進退這些日常生活內容和基本禮節。此外,還要學習禮儀音樂、射箭禦車、文字術數等等。到了十五歲,學習成績好的,就要進到大學中學習正心、修己、齊家、治平之道,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著深厚道德涵養的人,然後應用修身的道理來處理人與人、國與國的關系,治理國家、天下。

《大學》第一句話就道出了學習的目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統稱為“三綱”。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達到至善的境界。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國君要仁,大臣要敬,兒子要孝,父親要慈,朋友交往要誠信,要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大學》中說:要明明德,就要先治國。要治國,就要先治家;要治家,就要先修身。加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八目”。

那麼,如何修身呢?《大學》裏提出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身”是核心,修身重點是道德、倫理的修養。格物致知是為了求道,即推究事物的原理,直至領悟事物發展的終極規律,用探究到的大道指導自己的行為。誠意正心則是不自欺欺人,純正心態,誠心踐行修身。一個人身正德高且有一定學識,自然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麼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字數不足二千,卻道出了教育的根本。教學的目的就是使一個蒙童通過修身成長為人格高大獨立的“大人”,“大”與“小”不在於年齡、知識、體力,貧富和貴賤,而在於品格的高下。可見大學之大,正在於“明明德”,讓人不斷的去除心靈上的汙垢,使自己的道德不斷提升,象天一樣不厭其高,象地一樣不厭其厚,堂堂乎立身於天地間,仁、智、勇三德兼備,有多麼廣大的胸懷、品德和才幹才可能成就、擔當多麼大的事業和責任。

家、國之於天下,雖小大有別,然而與治身的法則卻無異,因為家、國、天下的興亡、治亂都系於人。治身方法推而廣之就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比如修身以孝,以“孝”侍奉君主就是“忠”,同理,以“悌”侍奉長上就是“敬”,以“慈”管理民眾就是“仁”。所以善修身者能齊其家,齊其家則必能成教於國,舉賢能來治理國家就可平天下。人唯有自修方可提高,如果人人都重德修身,各盡其責,各守本分,則天下太平。雖然不能人人為堯舜,但是大人君子的品德就象風,小人的品德就象草,風行草偃,上行下效,“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呢?

相反,如果人人都不自修,只想去治別人,則人人都沒有改變、提高,居上位者無德無能,“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只知用嚴刑酷法鎮壓,居下位者不堪其擾,難守本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矛盾激化,最終必大亂不治,這是本末倒置的結果啊。所以說,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根本還在修身。

范仲淹是北宋時的名臣,他在《嶽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並終生踐行,他一生出將入相,在朝廷,敢於犯顏直諫;在地方,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功績千古傳頌。

范仲淹年輕時就註重修身,因家境清貧,讀書時每天晚上用米煮一盆稀粥,第二天凝固成塊,然後用刀子劃為四部份,早晚各取兩塊做主食。有個南京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兩次稀粥充饑,很受感動,這位留守就讓兒子送些飯菜給范仲淹。范仲淹誠懇地答謝:“我並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時吃稀飯已成習慣,並不覺得苦。現在如果貪圖這些佳肴,將來怎麼能再吃苦呢?”范仲淹在艱苦中仍好學不倦,以清貧和儉素勵志修身,學問過人,終成一代名臣。

他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一次,范仲淹讓次子範純仁到蘇州去往四川運麥子。範純仁回來時碰見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石曼卿,范仲淹聽說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在范仲淹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女個個成器,家風世代相傳。長子範純佑十六歲隨父防禦西夏,屢立戰功;次子範純仁,後任宰相,在五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恪盡職守;三子範純禮官至尚書右丞;四子範純粹官至戶部侍郎,他們都正義敢言,關愛百姓,以清正廉潔著稱,做官得來的俸祿,大多用在了范仲淹創建的扶危濟困的義莊上。

在古代還有許多象范仲淹這樣的人,無論貧富窮通,始終把目標定在修身立德之上,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對真理大道上下求索。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不畏權貴,為民請命,中華文化中都有他們的濃墨重彩。

縱觀當今中國教育之現狀,中共自竊政以來,隨意歪曲閹割歷史,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傳統文化被稱之為“封建糟粕”,本應傳道授業的學校曾一度淪為造反至上、鬥爭為綱的戰場。因為歷史就是一面照妖鏡,中共最害怕的就是人能夠獨立思考,用這面鏡子照出他們的道德淪喪、邪惡殘暴。所以才大肆破壞傳統,六十年如一日對學子、國人全面洗腦,傳統文化中重德修心的精髓已蕩然無存。

現在的學生所學是假歷史和黨文化,所聞所見是中共的謊言宣傳和粉飾太平。從小學到大學,誰不按照黨給出的標準答案答題就得不到高分,誰敢說真話就迫害打擊誰,遍地是假相又怎能獲得真知灼見,沒有獨立思想哪來創新成果。再加上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桎梏,處處禁忌,能夠耐得寂寞,甘受清貧格物致知、研究學問的師生幾乎不復存在。

至於說培養獨立人格和高尚品德更是天方夜譚。學校和學生都一味追求分數,學習的目標是出人頭地,其心本身就不正,又怎能“明明德”,更遑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且中共教育功利化、浮躁和官僚作風非常嚴重,百年大計的教育被產業化,學生變成商品,不學無術的政客們興風作浪,把學校變成了灌輸邪說、斂財的名利場。當政者沒有君德,為師者喪失師德,社會不講公德,一切向錢看,怎能期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操的大人君子。

所以,中共治下,非但出不了大師,反而造就了很多思維扭曲的人,收買了不少敢於信口雌黃的禦用專家,替邪黨打壓好人,知識分子的脊梁被壓彎,正義的呼籲被消聲,致使社會的道德淪喪殆盡。

幸運的是,在這道德極端敗壞的關頭,法輪大法來到了我們中間。短短十余年已經讓上億人修心向善,更多的人明白了善惡有報的天理,開始重新審視失落已久的傳統文化,向正統的道德觀念回歸。

純善純美的神韻藝術表演復興了被中共毀壞的中華文化的精髓,他們在西方主流社會的成功演出在世界上掀起了中華傳統文化熱,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了解了真相、唾棄惡黨邪說的人們,會再次拾起先賢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而在真善忍的指導下修心向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曾經被馬列子孫們毀壞過,但她也一定會在覺醒的華夏兒女手中浴火重生,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將重新煥發璀璨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