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

文: 明心

“人”“言”为“信”。人无信不立。这个“信”字,在中国传统美德里,被视为“立身立国”之本!其实,信,是一种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态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诚实对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体的两面,两字经常连用。

一诺千金:形容诺言可贵,不轻易许诺。(语出《史记》季布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话一出口,就得信守然诺,千金不易。

古人有高道德标准下的心法约束,所以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自然的将眼光放远,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后代子孙,一心为后世子孙树立榜样。也因为这样,所以这些美德能流传千古、世代沿袭,而维持中华五千年道统于不坠。下面是几则古人以诚信为本的故事:

徐少渔是钱塘人,光绪庚寅八月初,他向彝斋借了一百圆银币,没有立借据,只口头约定一年以后如数偿还。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渔中暑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际,他躺在病榻上一直喃喃自语:“还钱的时间快到了,我如果死了这怎么办啊?”其妻听后对他说:“你现在重病在身,医药费都花很多了,而且你借的钱也没有借据,所以没有履行约定的必要了,你就不要愁了。”

徐少渔说:“他因为相信我,所以才没要借据,我怎么能自己不守信用呢?”徐少渔最后让妻子将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两件狐裘拿去卖了,共卖了九十银圆,又从别人那里借了十圆,这才在约定的日期如数偿还给了彝斋。没过几天,徐少渔的病痊愈了。

清朝年间,天津有个回民叫穆香甫,以买卖大豆为生,家中接连几代都很富有,他因真诚厚道而受人敬重。有一年,穆香甫生意失利变得非常困难,与他有来往的票号钱庄,因为他的诚实厚道,都宽限他可以第二年再清偿欠债。穆香甫自己却不答应,他说:“我只知道欠了人家东西,就一定要如约偿还,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信用不可丢失,我们穆家从来就是这样的。”随即将家中很多东西都变卖掉,然后如约还清了欠债。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命人制造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战斗,命令司马懿统帅诸将领,带领大军三十万直扑祁山。面对兵多将广、来势汹汹的魏军,诸葛亮不敢轻敌,命令士兵占据险要地势,严阵以待。魏蜀两军,旌旗在望,鼓角相闻,战斗可能随时打响。

蜀军长史杨仪认为,前几次兴兵,军士疲劳,粮草补给困难。建议分兵两班,以三个月为期,二十万之兵,只领十万出祁山,驻扎三个月之后,再由另十万替回,循环相辅。这样则兵力不乏,然后徐徐而进,可得中原。诸葛亮认为这正是长久用兵之法,遂采纳该计,兵分两路,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转眼间一百日期限已到。杨仪入帐告知诸葛亮:“丞相原本令大兵一百日一换,今期限已到,汉中兵已出川口,领头的八万该先换班,前路公文已到,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说:“既有令,就即刻执行。”众军闻知,就各自收拾准备启程。

谁料风云突变,正在此时,报马仔忽然禀报: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帮魏兵助战,去袭击剑阁;司马懿自己亲自率兵来攻卤城了。蜀兵一下子全都惊慌失措。杨仪等蜀军将领纷纷向诸葛亮进言:“魏兵来得甚急,丞相可将换班军留下退敌,然后再回。”

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而且蜀兵该返家的,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门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再三强调,不作更改。即传令叫该换防的兵士,当日便行。

此令一下,全军去留将士都万分感动,该返家的纷纷要求留下参战,留者纷纷表示效死杀敌。该还乡的蜀兵都说:“丞相待我们如此恩重,我们愿意暂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

诸葛亮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众军皆要出战,不愿回家。诚信动天地!诸葛亮紧要关头坚守承诺,致使士兵们人人奋战,个个争先,士气高昂,只待临阵对敌。

西凉人马远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刚想扎营歇息,没想到丞相帐中一声令下,蜀兵一拥而进,兵强将勇,以一当十,雍、凉兵抵挡不住,往后便退,魏军大败。司马懿也被迫引军撤退。

诸葛亮出城犒赏三军,收聚得胜之兵,尤其褒奖了那些放弃回乡、主动参战的士兵,蜀营中一片欢腾。

诸葛亮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失尽民心。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之。”

诸葛亮一生以诚信为本,敬天重德,而为后世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