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故事(六)明智(7):知过能改

孟僖子(-前518年),姬姓,鲁国孟孙氏第8代宗主,名貜,世称仲孙貜,谥号僖,是孟孝伯的儿子。他出使齐国、楚国,讨伐莒国,和邾国国君会盟,勤学周礼。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终之前,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侍孔子。

鲁昭公七年,孟僖子跟随昭公去楚国,参加章华之台的落成典礼。经过郑国,郑简公在郑国都城城门外慰问了昭公。孟僖子在仪式中担任昭公的副手,可是他却对礼仪问题无所帮助。到楚国后,他也不懂的该怎么答谢楚国人在郊外的迎接。

九月,鲁昭公从楚国返回。孟僖子因为自己在这次出使中表现出来的对礼仪的无知感到羞耻,于是发愤学习礼仪。只要遇到懂的礼仪的人,不论贫贱都立刻拜他为师,向他学习。

后来,孟僖子临死的时候,把他手下的大夫叫到跟前说:“礼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懂的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听人说,有一位贤达的人名叫孔丘,是圣人成汤的后代。孔丘的高祖弗父何,本该继位为宋国国君,但他却把宋国让给了宋厉公。到了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时,又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接受君命担任了正卿,却越发恭谨。所以臧孙纥说:‘他们是道德很高的圣人,即使没有成为国君,子孙中也一定会出圣贤的。’这句话可能会在孔丘身上应验。我如果能得善终,一定要把南宫敬叔和孟懿子送到孔丘门下,让他们侍奉他并且跟他学习礼仪。”

孟僖子死后,南宫敬叔和孟懿子便把孔丘当作他们的老师。孔子说:“知过能改的人就是君子。《诗经》里说:‘君子的言行,让人们学习,让人们效仿。’像孟僖子这样的人,就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效仿的。” (出自《春秋》)

《左传》中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尚书》中说:“改过不吝。”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所以,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